2/16/2007

《三百斯巴达勇士》全球领先独家影评!


在此非常感谢资深影迷因病医治无效独家供稿《三百斯巴达勇士》全球领先影评!

我本并不爱滥用“史诗”一词来形容电影,同样,我也不会说《300》是这史诗范畴中的又一伟大作品,但用“视觉盛宴”一词形容则毫不为过。

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再此不再赘述,重要笔墨放在影片的特效和演员上。我曾听说此片没有一个镜头是在真实场景下完成的,而全部在蓝幕前拍摄。原本以为这纯粹是个噱头而已,但观看后发现果然名不虚传,除了某些演员对话或脸部特写外,所有的镜头都有特效参与,大场面的拼杀自不必说,即使一些细节诸如斯巴达城市建筑上的火把所放射出的火光,箭头的光芒,雨水打在盾牌上飞溅等用传统技法能够拍摄的镜头都干脆用电脑完成。

影片最大的卖点当然是战斗,特技效果先不说,导演的镜头运用很象是摇滚MV的风格,既大量使用快慢镜头切换的手法,如挥刀砍向敌人的腿部,刀以讯雷不及掩尔之势砍下,却突然一切都慢了下来,眼看着刀慢慢的将腿部砍下,血液“温柔,舒缓”得喷洒出去,柔和中充满了惨烈。
快慢张迟的节奏另人的心脏感觉难以承受,一会是快节奏的砍杀,瞬间又似乎凝固,眼看着拼杀的鲜血漫漫飞贱出来着(很象游戏max payne)。

影片的细节也很丰富,尤其体现在战斗场面上,《英雄》中的“箭雨”被再次应用,而且变本加厉,太阳的光辉都被射出的箭支遮挡。出色的特技将箭射在盾牌上,以及盾牌挡住敌人挥舞的大刀,以及头盔被砍下的斧子划出的火花都一一表现出来了。尤其是最后,三百斯巴达勇士最后残存的几十人被敌人乱箭穿死的戏更是另人惊叹,与以往电影不同,由于斯巴达人没有盔甲,完全光着膀子打仗,因此,眼睁睁看到无数箭支射进肚子,肩膀,我不由的只打哆嗦,而随后却又感叹其特级效果的出色。

影片的音响效果也很可怕,盾牌挥打,武器砍入身体,长矛刺人等效果听得让人哆嗦。综合的视听效果另我再次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震撼”。

影片的演员没什么大明星,但话说回来在,这片看的是特级和场面,有钱请明星不如去做特技呢。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片中这300勇士,身材全都巨牛逼无比,不知道是当初演员选的就是健美冠军,还是后期特级处理过。同时,扮演反派薛西斯的演员足有2米高(可能是特级处理),同样身材完美,而且长得很女性化,但声音却异常低沉,另人过目不忘。

虽然夸了这么半天,但后边的话估计让大家失望了。

由于影片中有大量大量大量的血腥镜头(且不说砍个胳膊扎个肚子之类,光人头被砍下的瞬间都竟是特写加高速摄影,腔子里那点喉管,骨头,血丝什么的历历在目,另我这男性观众都觉得恶心)。同时,影片中有许多激情戏,虽然拍的很美,毫无色情之意,但毕竟是2点俱露,而且似乎音响效果也特别突出了女性高潮的呻吟。而这一切都是无法让影片通过审查的致命因素。虽然影片的立意没什么问题,和咱的和谐社会也不冲突,但由于过多过多的暴力场面,即使影片引进,也会要删除无数无数镜头,而这也就没什么价值了。

因病医治无效还在blog上为目前已经曝光的部分剧照补充了对应情节以及披露更多细节,详情请点击这里查看!

2/15/2007

曾经有过动作片

THE LONG KISS GOODNIGHT
特工狂

Eight years ago she lost her memory.
Now, a detective must help her remember the past before it buries them both.
What's forgotten is not always gone.

1996年10月11日,导演 雷尼·哈林 带来的视觉冲击!

回忆在那个时候,这些动作片都有类似之处。开始的时候一切平静,主角们穿着鲜亮的衣服。随着剧情的发展,事情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糟糕。噼噼啪啪一顿爆捶,轰隆隆一声爆炸,影片结束。这时候再看主人公——如果还活着的话——准是血、泥满身,痛苦的笑着。这个时候的动作片,叫人感觉真的是在扛事儿,真的在打。

但是现在呢?一开始总要来的引子,不下悬念,不然就无法吸引人坐下来继续观看?打得漂亮了,镜头丰富了,效果逼真了,可是没有感觉了。“动作电影已死”,这句话我想了很久。死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反正动作片不好看了,或者说,这两年有过动作片吗?

一个英雄人物,一个弱智剧情,一个或几个没大用的搭档。在规定的时间和情节下耍着、打着、玩着。即使受伤,也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治疗,绝不会带伤上阵。以至于我再看现在的动作片时,会忽略主角的人性。一个多小时后,音响停止,画面变黑,我什么也回忆不起来。

动作片在哪里?《虎胆龙威》也堕落了,搭档变成了颇为时髦的“老少配”,还是个电脑高手,几乎不会动拳头。这是干什么呢?!我们还是不是在看动作片?

回顾那个时候,我们用打的!

经典对白

内森:请原谅,艾丽丝。把这狗赶走,一看见这狗,我的胃口就没了。
艾丽丝:请问我的狗怎么了?
内森:整整三小时,它不停地在舔它的屁股。任何动作超过一小时就叫人腻味。我想它像要舔掉的东西,不是舔不掉,就是没了。你说是吗?

米奇:[唱着]钥匙放在左口袋。嗯嗯嗯嗯嗯。手枪放在右口袋。
萨曼萨·凯恩:鼓出来了,会被人发现的。
米奇:那藏到内裤里,打掉我的宝贝?
萨曼萨·凯恩:那么小能打中吗?


内森:快,上车。 快! 还不快点!
米奇:[惊魂未定]我们是从三楼跳下来的!
内森:够刺激,可以去马戏团表演了。
萨曼萨·凯恩:你是沃尔德曼?
内森:除此之外我还能是谁?难道是大豆推销员? [对萨曼萨]听着,你要是不想被他听到,就从背后把他干了。
米奇:什么?
内森:不是什么问题。有人追来也用得着。
米奇:我说老头,你身上一共有几把枪?
内森:三把。背一把,挂一把,短裤里还插着一把。那里面最保险不过了,一般男人不会去摸另一个男人的下面。还有问题吗?
米奇:有!你是从哪个星球来的?

内森:哦,查理,我亲爱的。
萨曼萨·凯恩:我叫萨曼萨。萨曼萨·凯恩。
内森:不不不,把这忘了!教师的职业是为了掩护你,明白吗?我最清楚了。你丧失了记忆,又给自己起了个名字。你现在生活在虚幻里。萨曼萨·凯恩根本不存在,是自己编出来的!
萨曼萨·凯恩:不是虚幻!我是教师联合会的!
内森:退出来!!你是为美国政府工作的职业杀手!

内森:不许吱声。把枪放下。
米奇:怎么找来的?
内森:留下你的小命有许多理由。其中一条是你小子傻得可爱。你口袋里有这儿的地址。瞧,就在脱衣酒吧地址和这看上去像男人阳具的画之间。
米奇:不是阳具,是鸭脖子!

司机:那女人截了我的车往城外开了!我伤得很严重,恐怕要死了!
蒂莫希:那你就死吧,完毕!

查理(萨曼萨):我倒要看看你这畜牲怎么死!

2/13/2007

《阳光小美女》:人生路上总有“阳光”


这段时间最想看的电影莫过于这部《阳光小美女》( Little Miss Sunshine )了。从去年圣丹斯( Sundance )电影节的脱颖而出,到超出预期的票房成绩,再到各大电影奖项收获颇丰,《阳光小美女》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惊喜。有机会在大银幕一睹“阳光小美女”的风采,不虚香港此行。

一辆小小的黄巴士,承载了六位家庭成员的不同梦想。不竭余力推广自己新书的爸爸,为家里各种各样事情而烦恼的妈妈,拒绝跟其他人沟通的哥哥,粗口不断沉迷毒品的爷爷,刚刚失恋兼失业的学究性舅舅,还有单纯活泼渴望在选美比赛中胜出的“小美女”。因为参加选美活动,全家人非常难得地全体出动,展开了一场心灵的旅程。

电影开头安排了一场午餐戏,借此我们了解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背景和性格。这让我有点想起了有时候稍显郁闷的家庭“夜宴”,如果不开电视似乎很难进行下去。每个人都不愿意在开饭前和其他家庭成员单独坐在饭桌前。而开饭之后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大家开始揭对方短处,以至在饭桌上争吵不休。这次远行也是一个契机,让所有家庭成员有机会坐下来尝试沟通。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家人出行,必定乐翻天焉。跟不少家庭喜剧一样,《阳光小美女》也没有吝惜搞笑时间。一家人追车那段就已经足够让人喷饭了。最高潮之处莫过于最后选美比赛的才艺表演环节。当其他参赛佳丽都以非常成人化的、矫揉造作的面孔出现在评委面前的时候,只有我们的“阳光小美女”把自己最坦诚的一面展示出来——可能有点“坦诚”过度,居然在现场跳起了爷爷教授的脱衣舞。不过,这对“阳光小美女”的意义是不同于我们这些看客的,她只想用最直接、最真诚的方式表示对爷爷的纪念。我们又能说些什么呢?

电影想表达的东西说来也很简单。对于爸爸来说,他的所有心血都寄托在了自己的“成就九部曲”身上;对于哥哥来说,最大的理想莫过于进入飞行学校就读(甚至不惜为此封闭自己);对于舅舅来说,他所希望得到的除了学术研究方面的认可,还有与前任男友的复合……不过,每一个人执着以久的梦想在电影中都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破灭,这个时候最容易迷失自我,甚至舅舅选择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一切。但是家庭的温暖总能够让人重新振作。大家在互相扶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了成功与失败的涵义:人生不可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成功或者失败,每一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实现自我价值。这部电影不就是在表达对多元化、包容性的社会文化的追求吗?对于我们这些对家长式制度耳濡目染的国民来说,是不是也有一些启发呢?

当家庭成员陆续跳上舞台,和“阳光小美女”一起翩翩起舞的时候,我在捧腹之余,不禁产生一种落泪的冲动。我真的被这一家人感动了。可能是因为一家人的团结和乐观,也可能是因为一家人的坦率和真诚。等到大家再一次追车上路的时候,我的心灵就像散步在阳光下一般温暖。他们得知不能再参加加州选美赛事的时候,已经不在乎所谓的输赢了,反正,“管他呢”。人生路上总有希望。

借用《三峡好人》的一句话:旧的幻想已经破灭,新的梦想需要寻觅,一些该拿起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评分:****1/2(四星半)

PS,猪年眼看就到了。祝大家在猪年诸事顺利,最重要是做人要开心!

2/11/2007

香港观影归来

好久没有和大家在moviesoon上见面了。前段时间,我刚刚到香港转了转。(谁叫我住在广州呢)不瞒您说,我去香港的目的绝对不可能是购物,通常都是观影扫碟之类的。这次,有几出特别想看的电影在港上映,我经受不住诱惑,一到香港直奔戏院。

去之前,查询了香港几大院线的网站,最后算算想看的电影居然有8部之多。这次行程本来就不算非常宽裕,所以一到香港,我不是在电影院,就是在去电影院的路上。很高兴我还能在AMC Festival Walk赶上香港最后一场《父辈的旗帜》( Flags of Our Fathers )。不过我最期待的莫过于两出风格迥异的喜剧《阳光小美女》( Little Miss Sunshine )和《波叔出城》( Borat )。第二天早上跟香港的同事Iris去看超级郁闷的《巴别塔》( Babel )。本来还想到百老汇电影中心看去年备受好评的德片《窃听者》( The Lives of the Others ),可惜接下来几场的票都买不到(除了最前排的座位),虽然这部电影的场次已经算排得很密了。

不过这次还是有一些额外收获的。香港拥有亚洲最开放的电影市场,引进海外电影完全没有配额限制,而且实行相对宽松的电影分级制,所以在香港确定一部电影的上映日期比在中国大陆要容易得多。虽然现在才是2月,但是暑期大片已经纷纷开始在影院展开轰炸式宣传,比如说《三百斯巴达勇士》( 300 )(这个应该算春季档吧,汗~)、《哈利波特与凤凰社》(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 )、《蜘蛛侠3》( Spider-Man 3 )、《辛普森一家大电影》( The Simpsons Movie )、《怪物史瑞克3》( Shrek 3 )、《小鼠大厨》、好像还有一部“憨豆先生”( Mr. Bean )电影。羡慕死人了!我买电影票的时候,还拿到了《辛普森一家大电影》利是封和《波叔出城》附加预览DVD,里面不仅有预告片,还特别收录了电影的前4分钟和5段删减片段!

在这里特别预告一下,moviesoon即将和一家香港影迷网站合作,首度呈现第31届香港国际电影节专题。我们届时将不仅为大家带来香港电影金像奖和亚洲电影大奖的现场报道,甚至还会有知名亚洲电影人的独家专访。恳请期待!

2/05/2007

俗人也可以说说恐怖片

恐怖片有……我也不知道有多久的历史。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类电影有着大批的观众。

他们不一定是忠实影迷,而可以是随机性的。比如为了宣泄,为了血腥快感,50岁老妇人可能会对僵尸片情有独钟。再比如,为了体验mm搂在怀里的感觉,从来不看恐怖片的小哥们会破例。

其实,如果细心,会发现恐怖片的套路实在没有什么新鲜的。哪怕一点点的新东西出来,也会在短时间内搞臭。不容置疑的是,当臭片成一个系列之后,也许会成为经典。比如《十三号星期五》系列——标准的B级片,但是簇拥众多,我也其中之一。说他经典到如果谈起恐怖电影就必须要提及这个系列!

说了半天废话,发觉自己也比较恐怖,或是面临一个更恐怖的下文——我绝非恐怖的粉丝,却要写一些关于恐怖片的文字!没办法,要不要继续?写吧,反正也不是毕业论文。

这样,俗人也可以说说恐怖片。

本来想说个之乎者也,被一些人说得很有深度的,后来发现,虽然史蒂芬·金的作品看过不少,很喜欢,很过瘾,但要说出个一、二来,有点困难。尽管很喜欢,但是没什么见解和发言权。

那就从我看过的,印象不错的两、三部开刀吧。

《死神来了》系列

独特!这是我看第一部时的感觉,尽管这感觉在随着续集的出现而变得不那么强烈了。

这个系列带来的恐怖感不完全是直观的,而是一种叫人后被发凉的隐痛。一件件意外的发生,年轻的血液被死神吸走。不由得叫人联想起听过的和经历过的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比如某某灵异事件,某某人看到过征兆和“命中注定”等等……

每每看完该片,我回想起上次高速路的撞车事故,都会有一个声音在说“死的人可能是你”。早上路五分钟,结果会如此不同?!诡异,心里发凉。

这也正是它的绝妙之处——恐怖是来自内心的,来自我们认为“普通”的生活。每一件意外都来得那么神乎其神,但却完全有可能,有可能发生在我们周围,发生在自己身上。

《活死人的黎明》

最不喜欢的类型,败在《生化危机》。

但是这个“黎明”带来了一种阴森的感觉。你永远看不到曙光,从这个黎明开始,地狱接管了一切。

我们人类烧杀抢掠,污染环境;我们乱搞不伦之恋,强奸幼童。理应受到惩罚,遭到天遣。

一切就这样结束,就这样开始。

影片带来的是一种绝望,这正是我们最担心的。我们总会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来安慰自己,帮助渡过难关。通常都很有效。但是,当不明原因的狂乱袭来,僵尸遍地,我们不知道这一切还会不会好起来?

这种不确定和绝望,构成了完美的恐怖。

还有很多呢,像《星期五》、《猛鬼街》还有什么房子闹鬼和地铁站的小怪物之类。不细说了,估计不少人都有看过这些,也比我有的可说。谁叫我就是个俗人呢?我就先闭嘴了。

2/03/2007

冷旅程

看《富足之地》( Land of Plenty )时,恰好从外地出差回来,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在网络上看见大家欢呼雀跃。我却觉得陌生,梳离,没缘由的。在那一刻,我对重庆的印象来自于人们的欢呼,一张充满了在大桥上为庆祝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而欢呼人们的相片以及拥有这张照片的城市。

二十多年了,当年我三四岁,我在新买的童车上,老爸推着我从解放碑走到水泥厂(海棠晓月)。 突然就觉得自己有点象文德斯,看不尽此城消长。

文德斯一生是从德国走到美国的一生,带着那部老得掉渣的广角相机,面对巨大的城市,巨大的沙漠,似乎只有广角才吞得下所见之景,只为了避免被巨大的景象吞噬,相机就成了他的武器。

文德斯的风格从未把城市当作背景,城市不是人们的舞台,城市就是自己,如同沙漠,大海,工厂,是孤独的母体。这点和《疯狂的石头》谢小盟说得有点象:

我每天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我发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就生活在她的子宫里。

在黑客帝国里,在银翼杀手,1984里,我们都被母体吞噬。但文德斯要描述的不是母体里的人,而是人外的母体,母体的成长消失幻灭,文德斯把工业化的母体并置于大自然的沙漠,把边缘化作为保留人本的印象,把城市当作有历程的生命,从而在时间的围度上给予个体逃逸的希望。

以后911时代的美国为主题的《富足之地 》在文德斯的摆弄下处处都是冷幽默,连名字都冷的可怜,911后的富足之地?地球上最大最安全的国家,生活最美满人民最幸福的国家?但是这种冷并不是如英雄网介绍的那样:

德国籍的云温达斯今次继续他的美国电影,以故事形式,说美国政府的不是。美国外表的富贵,原来全因无人去理一些穷人,大城市如NY、LA等,社会极度分化。数街之距,便是商业区和贫民区,贫民区内的人权、性命和福利,都是一文不值。自己内部未搅好,却要去管他人的国事。无良政客藉911作个人宣传拉票。剧中男主角更是一针见血,把所有阿拉伯人当成恐怖份子。最坏的,原来却是一些美国白人少年,以杀人为乐,有钱大哂。

文德斯的冷是骨子里的,只管内心感情的,再大的政治,也不过放在内心里来演绎。在《富足之地 》里,政治是退开了的幕后背景,如同顾长卫的《孔雀》,发生于过去的某个朦胧年代,时间,时代是无关宏旨的,人物命运才是普适的主题。

文德斯几无票房可言,对城市荒漠唾弃的献媚和对个人命运的麻木不仁让每个人都不忍离开或者不敢跳出自己的圈子,每看文德斯的片子一次,就仿佛有一只手,把你从城市的荒漠解救出来,然后再把你扔到自然的荒漠。观其影片,心自由,却孤独了,倒不如泡吧蹦迪飚歌来得热闹。

文德斯从德国走到美国,身为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莱坞形式及类型,主要呈现孤独、优柔寡断、不安的意识及探究二次大战后德国人对其生活中无法抹灭的美国文化的矛盾、冲击情结。他曾表示:「我的电影就如同现在潜藏于德国的美国化现象。」一般来说,欧洲人都具有强烈的欧洲潜意识,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像他一样,呈现出如此丰富、醉心于美国势力的表征。(http://www.filmsea.com.cn/focus/article/200404280035.htm

所以,文德斯即使是要用《富足之地》来讽刺美国政治,那也无法掩饰他的美国的热望,这是一个异邦的魅力,它代表了这个星球上最主流的魅力。如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如果你无法脱离它,那就深深的拥抱它,在麻将电视舞厅杂志洗脚泡吧恋爱赚钱上,在学场考场商场官场情场职场欲望场上拥抱这个城市,爱她到死。或者,你有本事通通逃离了,你也逃不脱脚下的磁场。

文德斯的电影,不是电影,是作品,不能用眼看,只能用心看。与其看他的电影,不如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岂能去电影院看自己?如此,文德斯的电影出现在各大院线实无必要,仅在电影史上,它才有自己的位置。

2/01/2007

解放巴黎——电影解放全人类

法国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源远流长大概和他们的共性有关,都有点女性元素的柔软气质,不同的是法国称为浪漫,中国的称为中庸。

1974年,中国人的雄性激素集体爆发,在广场上汹涌澎湃的人们如同高潮的瞬间压抑了若干年的精子,有些疯狂的冲向卵子,有些连卵子都看不到,只能望天舞蹈。

那一年,法国人可能恰恰相反,其实法国人和中国人差不多,都有点象煮不啪纬不熟的温吞水,所以题材上通常出不了”抨击性”的题材,只有”讽刺性”的。

戈达尔的《四百击》中,小家伙这么受不了家里,他也不敢拍桌子打板凳的和父母抗击,他只能一个人到海边去。中国人也差不多,我那么大的时候经常一个人骑单车到长江边去静望。要是放美国,早就开打了。

有时候太软了会让人很无语,我就时常惭愧自己小时侯打架太少,怕以后自己生个小孩象方枪枪的话我连故事都没得向他讲。法国人拍的电影很温存,解放军进城了也不忘接吻,完全没一点恐慌。可见浪漫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就这个浪漫的骨子,不用说好坏,反正没得变。

变是没得变,人家有的东西总是很向往的,何况流行总是叫人无法抗拒的东西。人类总是短见,哪管它十年半载或许一辈子都跳不出灵魂看不清好坏。

当年就流行这个,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曾经就非常向往红色中国,后来他坦承了自己年少时的盲目和对红色中国的误读。现在你到美国去,还可以很方便的买到红宝书,毛主席语录,就象切·格瓦拉的头像,卖的也是个流行,管它红书黑书,卖得脱就是好书。

人都图个闹热,当年东方人在广场上集体疯狂的场面,哪个DJ可以打碟打到这个程度,法国人的酒吧场子小,就图接吻方便,回头一看人民解放军,齐刷刷的绿军装,红宝书,忠字舞,那才叫个气派,看得心痒痒啊,人家可以红色娘子军编排成芭蕾舞,我也可以让法国人穿上蓝军装绿军装,恶搞《卡门》。

看电影,也就那么一回事情,若干年以前知道《解放巴黎》这个名字,以为是战争电影;过了几年听人说,又以为是政治电影,现在看到了,才晓得是一部喜剧片,还是关于人民解放军的。

关于人民解放军的喜剧题材电影相当稀少,我建议在碟架上,把它和《三毛从军记》放在一起的。

业余电影人扯淡过期电影

对于一个飘荡于重庆的无家可归的业余电影青年来说,谈论电影实在是一件困难的事情。通常我从知道一部真正感兴趣的电影到真正的观看这部电影,均来说要花费1.5年的时间,从看了这部电影到真想写点什么,平均来说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然后从真正的写了点什么关于电影的扯淡文字到找到一个可以谈谈这部电影的人大概要花费3个月的时间。

2年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所以我一般都不开口谈电影,他们说:这部电影我两年前就看了,你不说。现在你说了我也不记得了。

所以我只扯淡过期电影,两年以上的。

(关于我的一切,可访问豆瓣网 大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