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2007

07年7月7日在曼谷遭遇《变形金刚》

07年7 月7日 ,三个"7",今天真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也做了件特殊的事情——独自跑到曼谷电影院看《变形金刚》。

老早就期盼着要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海盗3》当时没看成,失落了好一阵子。现在又一道视觉盛宴上席,岂能错过。

本来是打算和Lisa一起去看的,但她周末有事情,只好我们单独前往。不过熟悉曼谷的她帮我们详细说明了行车路线:先在我们这附近坐一辆面包车到 Pinklao,再换乘59 路大巴去Victory Monument(胜利纪念碑),再坐BTS 到更加繁华的闹市中心Siam,那里有家叫 PARAGON CINEPLEX的电影院,Lisa 曾去那儿看了《蜘蛛侠3》,认为那里非常不错,有英文原声,120 泰铢(如果想看IMAX的话,当然更贵)。不过在 Victory Monument就有一家电影院叫CENTURY THE MOVIE PLAZA ,只是不知道那里是否有英文原声,因为Lisa她并没有去这家看过电影。如此麻烦的路线搞得我们头都大了,而且还是第一次自己单独去曼谷,估计迷路是不可避免的了。

今天早早就起床,平时上课都没这么积极。打开窗户,谢天谢地,雨终于停了。9 点半出发,按照昨天Lisa告诉我们的,先去坐面包车(司机看起来像李逵,凶神恶煞的样子,我还担心会不会是人贩子将我们绑架或拐卖), 35泰铢,大约40分钟左右,到了 Pinklao(属于曼谷市郊,但看上去已经很热闹了)。下车后我们傻眼了:没看见有大巴的车站啊。本来是准备往前找找看的,结果没走好远就发现 Pinklao这里也有一家电影院(貌似曼谷到处都是电影院),原来就是我们上周来曼谷时从高架桥上看到的那家,名字叫MAJOR CINEPLEX 。不知道这里是否有英文原声的,如果有的话干脆就在这里看算了,免得跑那么远,何况还没找到车站在哪儿。

一进大厅,就看到擎天柱大哥的海报高悬半空:"汽车人,变形出发!" 环顾四周,这电影院环境还真不错。首都就是不一样,售票员会说英语,当我询问是否有英文原版《变形金刚》时,她给了我们期望的答案。OK, 11点30分, 10号厅,正中间的位子,两张票,每人120 泰铢。看看时间还早,于是先去解决午餐问题。MAJOR CINEPLEX除了电影院外,还有书店,音像店和快餐店(麦当劳肯德基必胜客一应俱全,还有韩国烧烤店 MK),算是个SHOPPING MALL吧。我们选择去KFC,买了99铢的套餐。曼谷的KFC配有刀和叉,可乐是用玻璃杯装的,麦辣鸡翅辣中带点酸甜的味道,番茄酱不是一小包,而是每张桌子上都有一大瓶,想挤多少就挤多少。吃完看看时间差不多了,于是乘电梯进场。

入场后发现其内部环境更为优雅,如果说万达电影院可以算五星级的话,那这里至少也是六星级吧,一共有15 个放映厅,我们的10号厅也不小。估计北京上海最好的电影院也不过如此了,而且还只是位于曼谷市郊,就有这么棒的电影院,那 Lisa所推荐的PARAGON CINEPLEX岂不是更好?泰国的电影院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等其他国家了。我像个没见过市面的乡巴佬一样到处乱看,眼里充满着新奇和惊叹,和第一次去万达的感觉差不多。本想拍几张照片的,无奈工作人员上前阻拦,只好作罢。不得不说的是,记得在中国看电影时,放正片之前经常放广告(你说放放预告片该多好,干嘛老是放广告?),一般放个 10分钟左右就有人开始骂娘了,而泰国更夸张,整整放了半个小时!而且观众全都保持安静,没听到半句牢骚声(不是我听不懂的原因,而是根本没人说话)。

11点半进场,直到12点大荧幕才出现派拉蒙和梦工厂的LOGO(不过半小时中除了广告,倒也放了几部预告片:哈利5,伯恩3 ,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泰国喜剧和恐怖片)。从广告和预告片来看,这家电影院视听效果不错,硬件设备至少不输给万达。开始时放了一段MAJOR CINEPLEX的 3D宣传LOGO,似乎是一个很有名的电影院,全球连锁,号称 the best cinema.除此之外,必不可少的,有个短片,画面中出现一个小孩,号召大家全体起立,然后响起了几乎每天在学校都能听见的颂圣歌。全体观众这时都站起来,面对荧幕行注目礼(我们当然也不例外,有样学样)。这时伴随颂圣歌出现许多国王日理万机体察民情的画面,唱到最后是一个国王以及全体王室成员的定格,全体观众微微鞠躬,然后就可以坐下来正式欣赏电影了。

鉴于大家4天后才能目睹此片(中国 7月11 日才上映,哈哈,真有优越感啊~~~),在这里就不进行剧透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是军事迷,如果你是科幻动作片影迷,如果你是生于 70—80 年代的青春小伙的话,你会在这部电影里收获前所未有的满足。虽然由于本人英语听力水平不算高(大概只听懂70%左右内容)和泰语字幕等原因导致没有完全看明白,但基本故事脉络还算清楚,更何况《变形金刚》本来就不是唧唧歪歪说一大堆台词的莎翁剧(什么,你说想看探讨人性内涵深远的文艺片?哥们儿,走错影院了吧),,而是科幻动作超级大片。何谓科幻动作片?答案只有一个字:打。而且还要打得好看,打得过瘾,打得有技术含量能体现 21世纪科学水平才行。单从这方面来讲,《变形金刚》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导演迈克尔贝果然是爆炸狂人,好像导弹不要钱似的随便乱丢;打斗场面随便挑一个搁在普通动作片中都算最后的高潮部分;枪林弹雨叹为观止已经不足以形容其战斗场面。换作八个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特别是变形和混斗时,睁大你的眼睛,死盯住荧幕,并狠捏大腿提醒自己不是在做梦; CG特效已然代表着当前业内最高水准,之前只有在看《黑客帝国3 》时带给我类似的震撼),说得更直白点,一个字:爽。

《变形金刚》当之无愧是今年夏天的科幻王者,同时也圆了我们这一代人童年的梦(当看到擎天柱大哥登场由车头变成人形,镜头伴着全身1 万多个同时移位的零件由上至下360度回旋时,突然有种激动得想流泪的冲动)。忘记剧情吧,忘记对白吧,不要带你的大脑进影院,也不要嘴巴(因为你根本没工夫吃爆米花),只需要喂饱眼睛和耳朵就够了,因为这本来就是一场视听饕餮大餐。

走出电影院时,趁工作人员不注意,偷拍了几张宣传海报和外景,具体请看相册吧。和中国一样,泰国的电影院基本也是被好莱坞大片所占领,不同的是这里影片新陈代谢速度很快,才刚上映没多久的《13罗汉》和《F4 2》已经下了档期,更别提和全球同步上映的《海盗3》,国内还在热闹航行中,这里却早没影儿了。貌似《变形金刚》泰国比美国还要早, 提前一周6月28 日就已经上映了,相反《虎胆龙威4》却是前天才出炉;《哈利波特5》和《料理鼠王》7月底公映。我不是哈迷,倒是很期待皮克斯的最新作品,一定很有趣。不过小老鼠台词肯定不少,去看之前得要努力提高英语听力水平才行。

突然发现电影院还有一个专门卖电影动漫明星周边的店,简直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激动。电影动漫手办周边丝毫不比国内少,甚至更多;除此外电影和明星海报更是铺天盖地。与中国充斥着港台日韩明星不同,这里的明星海报中有不少是欧美流行说唱摇滚歌手:艾薇儿林肯公园痞子阿姆50美分街头霸王酷玩……. ,只是电影海报虽然种类很多但心仪的热门大片几乎都已经卖光了(蜘蛛3、海盗3、变形金刚)。海报每张40铢,本想刷VISA卡,但只有消费500 铢以上才行,买了6张海报(除了两张海盗2 ,其余都是美女明星:克里斯蒂娜,莎拉波娃,以及真人版死亡笔记中饰演弥海砂的户田惠梨香,回去贴宿舍墙上每天看着YY )只花了240,无奈只好付现金。老板是个人妖(看上去很正常的女子,一说话却是低沉的男声,差点吓我一跳),英语还可以,我问能否在店里拍照,他(她)点头同意,于是我拿着相机一阵猛拍(要知道国内的手办店可是不让随便拍照的)。

逛到4点,看看时间不早了,原路返回,一小时后安全到家。归途上,又开始下持续时间很长的小雨,果然是雨季啊,没办法。

在07年07月07日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完成了一件自以为是创举的事——独自两人跑曼谷来玩(之前只来过两次,而且都是坐在车里匆匆一瞥)。又找到一处娱乐的地方——曼谷市郊Pinklao 的MAJOR CINEPLEX,摸清了路线,以后有时间可以经常来这里看电影吃洋快餐和逛周边店了,真好。

作者:Tobey Chou

5/28/2007

皮囊之下

Fur: An Imaginary Portrait of Diane Arbus

皮囊:黛安·阿巴斯的假想肖像

"Freaks were a thing I photographed a lot. It wa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I photographed and it had a terrific kind of excitement for me. I just used to adore them. I still do adore some of them. I don't quite mean they're my best friends but they made me feel a mixture of shame and awe. There's a quality of legend about freaks. Like a person in a fairy tale who stops you and demands that you answer a riddle. Most people go through life dreading they'll have a traumatic experience. Freaks were born with their trauma. They've already passed their test in life. They're aristocrats." - Diane Arbus

“我拍了很多畸形的东西,那是我最早拍摄过的东西之一,他们对我有着一种异常强烈的刺激。我仅仅是习惯了喜欢他们,现在依旧喜欢其中的一些。这并不是说他们是我最好的朋友,他们让我感觉自己是羞耻和敬畏的混合体。生活中关于畸形的人有着不少传奇的故事,就像那个童话中拦住你并要求你回答一个谜语的人。绝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恐惧外伤的经历,而畸形人出生时就带着外伤,他们已经通过了这个关于生活的检验。他们是贵族。”-Diane Arbus

上面是google到Diane的原话,不才,翻译了一下。其实在电影中,并没有对Diane的摄影进程进行过多的描述,尽管IMDB中的类型中写的是Biography/Drama(传记片/剧情片),我看更是一个爱情片。如果编导愿意把感情的戏份削减,对Diane在摄影的历程中的改变多些笔墨,像miss potter(波特小姐)那样从一个更高更宏观的角度来进行描述,效果可能会更好些。也不排除是制片方为票房所做的取舍的结果,毕竟,普罗大众进影院最本质的需求还是娱乐。爱情,始终是一个久经不衰的法宝。话说回来,排除传记片的条条框框,fur中对感情关系的描写手法还是相当对我的胃口:比如在生日宴会上丈夫的表白尽管不新鲜,可依旧强劲有力;在海边给Lionel送别的那场戏,没有一句多余的台词,节奏和画面的控制也十分不错,当然Nicole影后的实力是一个很大的关键。和当年the hours有些类似的,不仅仅这两个都是传记片,原型都不是传统意义上非常值得歌颂人物。都是那种抑郁Depressing的角色,睁着眼睛展示绝望的悲哀苦楚,这可能也是没什么题名的原因吧。另外,演员中不得不提的是长毛人Lionel Sweeney的饰演者Robert Downey Jr。在四分之三的时间中都是靠一双眼睛,对台词的把握和肢体表演,镜头也毫不吝啬的给了很多眼睛的特写。不能不说他太有才了。综合起来,尽管对最终出片中戏份的安排不是很满意,可还是值得观赏的,不仅仅是因为Nicole大方的宽衣解带全裸出镜,也不单单是电影原型摄影师Diane Arbus的“革命性”拍摄观点,只是关于“皮囊”的思考,就值得对现在全球拜物主义化的警示。关于这一点,后面会更仔细的阐述我的观点。

先从影片的原型Diane Arbus来说吧。第一次在纽约现代美术馆的联展中展出时( 1965 ),摄影部门的管理员每天一清早去擦掉人吐在展品上面的口水。因为当时观众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表现。认为她的作品是肮脏、道田而极不道德的。她所拍摄的这些人物,也许每个人都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 却是最不愿意多看一眼的景象。然而她却将他们的脸孔表情、心理状况给拍摄下来,等着与你打照面,交谈那些命运所造成的悲剧事件。Diane生长在一个十分富有的美国犹太家庭里,和哥哥、妹妹三人,由各自的保姆带大,娇生惯养。然而这种无微不至 的保护,却给她相当大的压力。她说:“我觉得孩提时就各受折磨的一件事是——从来就不觉得有过困境,我被一种不真实的感觉所肯定,而我所能感觉的屯只是不真实而已。”十几岁常在通学路线的地下铁上,找寻古怪的人,并且 跟踪他们,看看他们是怎么生活下来的。被悲剧人物所吸引,因为她觉得他们比她更真实。十八岁Diane结婚,夫妻二人同在权威时装杂志Harper's Bazaar工作,是商业摄影黄金时代的一个成功时装摄影小组。三十五岁那年离开时装摄影,投入自己的工作,她在New School艺术学校选修了女摄影前辈丽莎·荣德( Lhette Model, 1906- )的课程。荣德一直在拍非常态的人物——极胖与极瘦的人,极 富有与极穷苦的人。她鼓励Diane去拍吸引她但被认为是极邪恶和带威胁性的东西。开始在纽约四十二街和百老汇街之界的畸形人博物馆 (Hubert Freak Museum)里住下来。她在半夜里追踪巨人和佛届,出没于下流社会。进出危危欲坠的小屋、妓院、变性人旅馆、奴役屋。”出身太好,太过于娇生惯养的Arbus,好像放意要犯些禁忌来打破自己的家族遗传。她一步步的投入黑暗世界,好像只有与邪恶为伍才能洗脱纯洁带来的痛苦。“下面这几张是google到的,看看她的风格。

其实最想说的,是这个片名——皮囊。感觉翻译的很不错,将Diane Arbus摄影作品的主旨明了的点了出来。现在人们崇尚物质生活,最近的名牌,一个都不能少,手机感觉落伍,了马上换,餐馆KTV,那个人多去哪里。忙来忙去拼死卖活,为的,只是自己更为光鲜的骚包。那么里面的呢,皮囊之下的呢。难道眼前的浮光掠影真的能给我们愉悦?这里并不是说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无一是处,只是这些繁华表象下面,我们的生活水平是否真的得到了提高。当然,这不是我们几个人或者一部分人的问题,身处在这个正在变革的社会当中,所有的传统价值观念几乎都被挑衅,西方外来的价值观不知取舍,能够救赎我们的,大概,只有我们自己。

5/11/2007

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图片纪录(一):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SIFF)4月30日在《爪哇安魂曲》(又称《瓜哇歌剧》,Jawa Opera,今年香港亚洲电影大奖的最佳音乐得主)的曼妙乐声中缓缓降下帷幕。作为体现泛亚洲和东南亚电影力量的年度盛事,20年这个界点是一个回顾和纪念的时节。而对于初初踏入电影节世界的我来说,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虽然之前看过瑞典电影节、欧盟电影节、日本电影节,虽然也有过两三日内连看六七部电影的纪录,但那时还是抱着一个初哥影迷凑热闹的心态去参与,或者是因为正在学日文而产生的亲切感所致。但这次的新加坡国际电影节,却是我第一次较有目的地涉猎不同类型、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电影作品,用较完整的视野去看世界、特别是亚洲影坛的一次。整个电影节期间看了来自不下二十个国家(包括联合拍摄)、包括剧情长片、纪录片和动画片在内的十七部电影,同来自五个国家的导演、编导、影评人交流,为我的影迷纪录又写下新一页。看完《爪哇安魂曲》,最想做的事,就是洗完澡,好好睡一觉,然后用通俗易懂的肥皂剧中和一下严重饱和的感官世界。^_^

虽然疲累,虽然可能没有之前的分国别影展那么集中和容易代入,但这次的SIFF还是让我收获良多,无论是在视野上,还是对电影艺术的感悟上。特别是同多国影人的互动,更加让我充分体验到作为影迷、因为参与而得到的满足感。所以作为图片纪事的第一章,我决定先呈现这些难得的影人留影。

1. 韩流系列

这次影展中第一个“邂逅”的影人,是我冀望很高的韩国军团的代表、韩国电影节的新星李润基导演(上图右者)。这次他继《女人贞慧》(This Charming Girl)之后,第二次参加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他是一个颇受国际影坛看好的新锐亚洲导演,处女作《女人贞慧》(This Charming Girl)就在柏林影展得到“论坛”组别的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大奖。Charming Girl也是两年前的SIFF上面的大热作品。这次的新作《非常客人》(Ad Lib Night),根据日本同名小说改编,20多岁的女主角在街头偶遇几个陌生男,并接受他们善意请求,一起回到乡下村庄看一个垂死的老人,并冒充老人失踪多年的女儿,跟一直等待她的初恋情人、带点世俗和小心机的农村居民一度度过过平淡但又不平凡的一夜。

电影虽然略显平淡,但却有颇浓重的侯孝贤式的乡间闲情和平民逸致,由观众从慢慢积聚上升的气氛中体现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戏中乡间社群浓浓的人情味、通宵达旦的闲聊、歇息、鸡毛蒜皮的小争吵,不禁让我回想起自己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曾经在感情非常淡薄的祖家大屋里面渡过的那些喧哗但却让人心间暖意融融的夜晚。

影片后跟李润基导演聊起来,他也直言不讳,自己一直视侯孝贤为偶像,也因为崇拜侯孝贤而开始电影生涯。所以他作品中细腻的内心情感刻画、浓浓的人情味和民间气息也是跟侯孝贤一脉相承。当然故事设定和情境就是完全韩国化的了。我好奇地问起他,他连续三部作品都是女性主角、细腻温暖的情感戏设定,是不是对这类型的故事特别有兴趣。他就笑着用一句accidentally来形容,并称自己的下一部作品会跟自己之前的风格相去甚远,甚至可能是很商业的爱情片。又看看下一次的SIFF,李导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至于李润基导演最欣赏的韩国国内导演,就是曾经出任卢武铉政府文化部长、本届康成影展竞赛部门入选作品《密阳》(Secret Sunshine)的知名导演李沧东。这位韩国影坛老将的李导已经辞去公职,重新开始导演生涯,对于关于韩国电影的观众来说应该是一大好消息。

这部戏的女主角,今年刚满20岁的韩国新星韩孝珠(韩剧《春日华尔兹》的女主角),也凭借细腻自然的演技,获得本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主角奖。

韩孝珠

2. 伊斯兰世界

中东和阿拉伯世界的电影这次被作为影展的特备单元之一加以浓墨重彩的呈现,也有几位来自该地区的影人出席本届影展。而我所遇到的第一位,是来自战乱频仍的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导演阿明·科基(Shawkat Amin Korki)。

Korki导演的作品《跨越尘土》(Crossing the dust) 因为直接在美军刚刚进占巴格达、战火仍在燃烧中的伊拉克取景,又涉及到敏感的库尔德人问题而备受瞩目,来新加坡参展前已经在鹿特丹、开罗等举足轻重的国际影展上映过。从一个真正在那个地区成长、了解当地民众脉搏的导演的视觉来重新审视这场战争,自然要比Jarhead那样从美军视觉去叙述要来得更让人信服。当然,这位库尔德族导演虽然是生在伊拉克,但其实自两岁起就举家离开伊拉克,到邻国伊朗生活,并接受教育,到1999年才重返伊拉克,他的视觉跟伊拉克主流的阿拉伯社群恐怕也有相当的不同。但无论如何,作为战争的见证者,他的视觉还是能为我们带来多一些非美非伊、而是来自第三方的另一种观感。

看这部戏前得到的资料非常少,甚至到现在imdb和wiki上都没有关于这部戏和这个导演的资料,即便是google,也只能找到Nytimes上面很有限的一两句剧情简介,反而是Korki导演在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上得到最佳导演之后,网络上才多了AFP对他做的文字和图片专访。这也体现在好莱坞的商业体制和英语系文化的垄断之下,要宣扬弱势文化是多么不容易的事。

AFP的专访(英语):http://www.ekurd.net/mismas/articles/misc2007/5/filmskurdistan41.htm

Korki导演称这部作品是一部反战电影(anti-war movie),而影片带给观众的观感也是关于民族融合和和平共处的正面信息。故事发生的时间非常有象征意义,就是在美国攻占巴格达,并拉倒位于巴格达市中心广场上面的萨达姆铜像的同一天,两个支持美军的库尔德族士兵在运送饭菜的途中遇到一个跟父母失散的阿拉伯小男孩。非常具有戏剧性的,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居然也是叫做萨达姆。他一讲出自己的名字,马上引来两个士兵中年纪较大的一位的强烈反感,甚至要把他赶下车置之不理。但年轻时就因为萨达姆政府对库尔德人的种族清洗而跟弟弟失散的青年士兵却对小男孩产生怜悯之情,所以不顾老士兵的反对,坚持要带上小男孩,甚至不惜延迟送饭而要帮小男孩找到家人。尽管美军基本控制了局面,但爆炸声仍然隐约可闻。一路上他们遇到美军、遭到炸弹袭击为了拯救伤者而偷他们车的平民、大嗜抢掠萨达姆政府东西的民众、还有穆斯林僧侣等等,互不联结、各自为政的人群因为两老一少的寻亲之旅而被串联在一起,一幅战乱中的众生相也随着镜头慢慢展开。


最后几经离散,讨厌男孩的老兵还差点把他赶走,但年轻的士兵还是执意留下他。而另一边厢,男孩的父母又找到两个士兵的上司,在营里等待他们回归。就当一切似乎就会大团圆结局的时候,剧情却是峰回路转。寻亲心切的小男孩误认乔装成阿拉伯女人的伊拉克政府军是他的妈妈,结果年轻的士兵惨死在政府军的冷枪之下,小男孩被劫走,留下了非常悲怆的一幕。

导演的和平信息没有因为这个挫折而嘎然而止。影片的最后一幕就是一种人性的回归。劫走小男孩的政府军却因为上级的召唤而半路丢下小男孩,留下他一路在大路旁嗷嗷大哭。而没多久,载着年轻士兵尸体正在回营的老士兵经过此地,他看着在路的一旁痛哭无助的小男孩,几经犹豫之下,最后还是停了下来,把小男孩抱上驾驶室。然后,载着一老一少的卡车在倾盆大雨中缓缓前进,用非常象征式的手法,留下了放下民族仇恨、彼此风雨同路的最后信息。

在伊朗接受电影专业教育的Korki导演也能从他的作品中体现到一点伊朗电影的痕迹,简朴而富于现场感的镜头运用,不特别追求画面上的装饰性和象征意义,反而是通过不同角色之间貌似无序而不经意的碰撞来带出镜头后面潜藏的信息。没有绚丽的画面和撩人的配乐,有的是质朴自然的演绎和真实记录,伊朗电影那种直面人生的质感一直都令笔者非常欣赏,虽然伊朗电影的晦涩不一定能得到很多观众的青睐。

顺带一提的是,虽然是散居在西亚、北非和土耳其的少数族裔,库尔德人的电影文化却是相当蓬勃。1997年夺得金棕榈奖的伊朗电影《樱桃的味道》(Taste of Cherry)就是描写伊朗境内的库尔德族群的。另外很多移居欧美国家的库尔德人都投身电影业,成为导演,用镜头来反映自己的文化。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浏览以下这个专门关于库尔德人电影的网站:https://www.kurdishcinema.org/ (英文)。

笔者在电影放映现场也录下了几段Korki导演接受观众提问的片断(以英文进行),以下是youtube网址: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nRmCk9-sw8

http://www.youtube.com/watch?v=f8WeP_Tvz5M

http://www.youtube.com/watch?v=lZHpJHLhb5g

下一个要介绍的电影国度,是亚洲观众非常陌生,但却是阿拉伯世界第一大国的埃及。而代表这个电影大国的影人,不是操纵镜头的导演,而是一个指点江山的电影学者。这位名叫Yousry Mansour的埃及电影学者为观众带来了一堂埃及电影纵横谈,特别是针对五十到七十年代埃及的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不说不知道,原来埃及是有超过百年电影历史的阿拉伯世界第一电影国度,电影行销阿拉伯世界的20多个国家,而且到80年代为止,埃及电影在阿拉伯世界的票房数字都高于美国电影而处于首位。即便在现今电影市道不景气的情况下,每年仍有三十到四十部国产电影在埃及放映和销往海外。这个数字不禁让同为拥有超过100年历史的中国影业感到怅然。

用一个中国的历史词汇来形容,埃及的电影产业就是在欧风美雨的洗礼下孕育出的果实。因为处于欧亚大陆的交通要冲,埃及自古以来都是欧洲的基督教文明与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文明交锋的前沿地带,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亚历山大港(Alexandria)在近代就是欧洲人聚居、充满欧陆情调的国际化大都市。这种背景之下,1904年在亚历山大港出现埃及第一间欧洲式的影院,1917年在此出现第一家、也是先在埃及和阿拉伯世界最大的电影制片厂也就显得顺理成章。而埃及业界公认的,埃及第一部电影,也是在1907年由一个在埃及出生、终生居住在埃及的意大利人所拍摄。

通过这个讲座,笔者除了对埃及和阿拉伯世界电影多了很多了解之外,还解决了一个笔者关注多时的问题,就是穆斯林妇女是否必须裹面的问题。因为新加坡有相当数量的穆斯林社群,周边的邻国又多是穆斯林国家,所以少不了会接收到不少关于穆斯林文化的信息和影像。头巾问题在新加坡和法国都曾经惹出事端而被媒体高调报道,几宗个案都是关于虔诚的穆斯林教徒不满政府禁止子女佩戴头巾上学而诉诸于法,但在两国都同样被驳回。而面纱问题就分野颇多。在西亚富足的科威特、保守的伊拉克和阿富汗,穆斯林女人都必须用面纱将面孔完全遮掩才可以上街。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伊朗的穆斯林女人却似乎不需要遵守这样的规定,照样素面朝天地出现在公众场合。而在本次电影节中放映的埃及电影,更让观众看到印象中传统而古老的埃及,女士们的服饰竟然跟欧洲国家别无二致。这些差别不禁让笔者非常疑惑,究竟在穆斯林国家,宗教对服饰和风俗的要求是持怎样的尺度。

而主讲人Mansour先生的解释,就让笔者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他认为,头巾和面纱与其说是宗教的要求,不如说是因为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风俗习惯,毕竟在风沙频仍的中东地带,面纱裹面有保护肌肤的实际需要,只是后来人们对这些习惯赋予了一定的宗教意义。Mansour先生认为,伊斯兰教绝对不是很多人想象中陈腐严酷的极端宗教,相反地,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世界在欧洲的中世纪时代就已经有非常发达和开放的文化,而且成果累累,阿拉伯数字、《一千零一夜》等都是耀眼的文化结晶。只是,到了奥斯曼帝国时期,伊斯兰教被用作统治工具而被扭曲成严酷的教条。而在埃及,女性曾经手舞头巾向英国驻军示威,要求民族独立。所以,Mansour先生最后用了一句“History will never go back”(历史永远不会倒退)来为整个讲座作结。

比较可惜的是,因为提问环节的文件太大,笔者只能上传讲座的一部分到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Yr51s_6tl_o

5/09/2007

《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试片影评中文独家首发!

Wow wow!

坐稳了,因为“海盗”即将来袭moviesoon.com!

再次感谢Ain't It Cool News的Moriarty为我们独家带来《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 Pirates of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初剪版本试片观影感受!其中还曝光了很多我们还不知道的剧情!

AICN去年就已经观摩过尚处于剪辑阶段的《加勒比海盗2:亡灵宝藏》( Pirates of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Moriarty当时的第一观感就是:这部续集正试图展现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虽然不少影评人和影迷对这部去年全球最卖座电影巨制颇有微词,不过他仍然很赞赏《加勒比海盗2》两位编剧能将一个比较老套的故事包装成为错综复杂的娱乐大片。至于整个“海盗”系列能不能成为影迷心中的经典恐怕就要看这传说中的终极篇了。

我们知道,《加勒比海盗2》和《加勒比海盗3》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像是《黑客帝国2:重装上阵》( The Matrix Reloaded )和《黑客帝国3:矩阵革命》( The Matrix Revolutions )),在第二部埋下的所有线索都将在第三部得以最终收尾。功败垂成,在此一战。

显然Moriarty跟《加勒比海盗》系列制作人杰瑞·布洛克海默( Jerry Bruckheimer )已经相当熟悉了。所以布洛克海默展示样片的时候也不需要特地讲些什么,还是让电影自己说话吧。

如果你想把悬念留到最后就不要继续往下看了!

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影片开头的新加坡。扮演伊丽莎白( Elizabeth )的凯拉·奈特莉( Kiera Knightley )一个人驾着小船驶进这座城市。她哼着一首海盗歌曲,不过并不是我们曾经听过的那个。岸边的一些人明显也知道这首歌,纷纷开始注意到她。当她最终登上码头的时候,一些相貌粗鲁的中国海盗走过来警告她不要唱这首歌——特别是一个人上路的时候。

虽然她并不是一个人。事实上,此刻身在新加坡的还有其它我们熟悉的角色。

Chow Yun-Fat as Captain Sao Feng, and Keira Knightley as Elizabeth Swann in Walt Disney Pictures'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比如说鬼盗船( the Black Pearl )的船员。他们正穿过城市的下部,几乎与伊丽莎白平行着前进。当她被带到啸风船长面前时,我们还看到了奥兰多·布鲁姆( Orlando Bloom )扮演的威尔·杜纳( Will Turner )——不过他此刻的身份是一个阶下囚。巴博萨( Barbossa )船长也在那里。感觉有点像是《星球大战6:杰迪归来》( Star Wars: Episode VI - Return of the Jedi )的某个场景。不管怎么说,这真的是一段很酷的开场,一下子就把观众带回到加勒比海盗的世界。

moviesoon.com的读者应该都知道,在第三部,很多事情都在发生变化,布满整个大海的巨网正在逐渐收紧。现在他们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拿到一张可以带领他们前往世界尽头的航海图。这也是他们最想从啸风船长手中得到的东西。

前往来世的旅程颇具超现实的风格。Moriarty也只能看到了其中一段,而且还是未完成的版本。从中我们可以对杰克·斯派罗( Jack Sparrow )船长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很有可能会揭开杰克船长的前世今生。拯救他的整个过程显得相当荒诞搞笑。总之,回到人间这一幕可谓是相当的天马行空。

Keira Knightley as Elizabeth Swann, Geoffrey Rush as Captain Barbossa,  Johnny Depp as Captain Jack Sparrow and MacKenzie Crook as Pintel in Walt Disney Pictures'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然后,鬼盗船的船员就赶着去参加召集了所有海盗王(具体来说是七位)的大会。他们每个人都带来了一件特别的东西,象征自己的海盗同盟成员身份。这应该是《加勒比海盗3》中最让人吃惊的场景之一,至少在目前已经看到的电影片段中是这样。

这里同时展开了电影中一个最基本的谜团:卡吕普索( Calypso )。曾经有一段时间海盗们尽量避免驶经公海,因为他们害怕卡吕普索的愤懑所带来的大风大浪。然后他们发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她变成人形。只要这样就可以驾驭整个大海。而目前东印度公司妄图借深海阎王( Davy Jones )的心脏扫荡全世界的海盗,现在是时候想办法根本解决手头上的这个问题了。

不过现在又有一个新问题:谁或者什么是卡吕普索?

当然,这不是《加勒比海盗3》唯一面临的问题。因为电影总长正在接近三小时大关。他们需要解释在前两部电影中埋下的伏笔,甚至在片尾字幕的最最后面还有一小段附加的电影片段。在千头万绪的故事线索中,最主要的莫过于伊丽莎白如何面对她曾经背叛的杰克船长以及和威尔的感情。另外,威尔也要设法从深海阎王的手下救出他的父亲“鞋带”比尔( Bootstrap Bill )(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Stellan Skarsgard )饰)——当然,现在的老大是图谋建立“世界新秩序”的贝克特勋爵( Lord Beckett )(汤姆·霍兰德尔( Tom Hollander )饰)和诺林顿上将( Admiral Norrington )(杰克·达文波特( Jack Davenport )饰)。同时,众多配角——像是Ragetti(Mackenzie Crook饰)、Pintel(Lee Arenberg饰)、Gibbs(Kevin McNally饰)和Marty(Martin Klebba饰)也需要在这场大战来临之前重新坚定自己的信念。

Chow Yun-Fat as Captain Sao Feng, Geoffrey Rush as Captain Barbossa, and Johnny Depp as Captain Jack Sparrow in Walt Disney Pictures'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加勒比海盗3》作为系列的终极篇,制作规模自然不在话下。在Moriarty所看到的电影片段中,最让他感到震撼的莫过于结尾的高潮戏。相信大家已经从moviesoon.com之前张贴的预告片中看出些端倪了。船只在巨大的漩涡周围激烈交战。这场海战实在是太壮观了,而且场面越来越大,越来越接近影像表现力的极致状态。包括动作、喜剧、戏剧在内的各种元素同时在这一幕交错发展……

看完片段之后,Moriarty还参观了导演高尔·维宾斯基( Gore Verbinski )正在工作的合成室。当时,银幕上展示的刚好就是关于卡吕普索的那段剧情。他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想看看最终出来的效果是怎样的。似乎非常有趣。合成室里的声音让人相当痛苦,他们在那里反复播放那一小段音效剪辑。当问到布洛克海默会不会很“怀念”以前可以举行试映的时候,他说自己已经将电影片段向不少朋友和家人进行了展示,也根据他们的反馈意见进行了调整改动。可能这次真的太迟,或者没有足够的准备做一场观众试片会。当天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场景镜头等待接下来每天的赶工。很难想象他们是怎么在上映前完成这部电影巨制的。

的确,在特效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银幕世界真正实现了"Impossible is Nothing"。不知道导演看到这个极具挑战性的剧本时会是什么表情。(你让我拍这个,不如让这片一刀不剪在中国上映~)即使一些已经看过《加勒比海盗3》的内部人士并没有给与太正面的评价,不过至少这部续集并没有重复一遍之前已经做过的事情,怎么说也算是一部充满诚意的爆米花大片。

祝你好运,杰克船长。

作者:Adam@moviesoon
来源:AICN,moviesoon.com专稿,转载请注明本站来源
本文链接:http://mymovie.blogbus.com/logs/5312534.html

5/06/2007

超级蛛丝Spidey Chou发来的《蜘蛛侠3》观影感受和照片!(支持自我曝光)

“本人呢称: Spidey Chou,绝对是一超级蛛丝。之前在光影方程式上登了文章的hulifox2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俩的关系就像是Peter和Harry一样(羡慕~),只是没有那么多的误解,而且到目前为止心中的MJ还没出现,呵呵。”

又是武汉环艺民众影城IMAX!应该颁一个“最受moviesoon蛛丝读者欢迎影院奖”!

黑蜘蛛“偷食”的证据照片(绝对非合成)

“蜘蛛侠”爆米花包装和旧T-shirt

万达影城的宣传吊件

“吻她!吻她!”

“我踢~”

时间: 2007年5月3日上午10:40
地点: 武汉民众乐园环艺电影院IMAX厅15排10号
事件: 比美国观众提早一天目睹到我们的英雄第三次爬上大银幕
人物: 穿着印有蜘蛛侠图案T恤的我和好朋友、一身hip-hop打扮的高中同学Helen

回放,倒带,按下PLAY播放开始:

早早杀到民众乐园。本来打算5月2日来看首映的,后来打电话询问电影院,得到的答复是场场爆满,于是决定3日一早来看头场,因为那样人会少很多(节假日大家多是high通宵所以早上没起床),而且也可以挑一个不错的位置来好好享受这部等待了3年之久的电影。早闻IMAX票价贵得吓人,不过为了心中的Spidey,钱又算得了什么呢?让人惊喜的是,学生票可以打六折,所以电影票只花了36元,节省下来的钱破例买了一大桶爆米花,本人在影院看电影从来没有吃这玩意儿的习惯,这次完全是因为印在包装袋上的红与黑双面造型的缘故,超酷。

在影院外摆了几个pose和模型海报宣传展板合影后,一看时间不早了,马上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冲进大厅,人比想象的多,尤其是小朋友挺多的(他们看得懂么,我怀疑),只希望他们别大声吵闹就好了。刚找到座位,灯光就暗了下来。

一段很炫的IMAX宣传片头过后,耳边响起的便是熟悉的旋律,眼前映射的便是熟悉的哥伦比亚公司的女神标志,熟悉的MARVEL漫画翻页,熟悉的蜘蛛网以及穿梭于人体组织细胞中的第一视角,其间交织着第1部的剧情片段,帮助大家重温剧情。随后红色细胞都被一股黑色的液体所吞噬,第2部的情节这时在不断闪回;最后是英雄飞翔于纽约上空的英姿,镜头渐渐拉远,我们的主人公站在街头欣赏自己的表演,旁边还有几个小朋友。影片正式开始。

将近2个半小时后,随着男女主人公的轻轻拥抱,CAST升了上来,影院的灯也亮了,蜘蛛侠系列的第三部也许就是终结篇就这样结束了。看完后,回荡在我脑海中的总是这几句话:

We always have a choice. We have to forgive each other for everything we’d ever done.

是的,第三部的主题就是choice选择与forgiveness原谅.

蜘蛛侠曾一度陶醉于英雄形象的塑造和市民对他的歌功颂德,由第二部中放弃权力所要承受的巨大压力与责任到第三部中对权力的过度享受与迷恋。不明外星生物体对身心的侵占所导致黑色蜘蛛侠的出现是Peter自我心灵阴暗面与私欲急剧膨胀的物化形态。变坏之后的Peter从发型到装束统统更新,像情圣一样在街头和俱乐部里大秀个人魅力,嚣张,耍帅,和之前的那个木瓜憨头完全判若两人。脾气暴躁,出手凶狠,为羞辱MJ在她面前和新女友大跳热辣贴面舞暂且不论,就拿与绿魔二代Harry(Potter?!)和沙人的两次打斗来讲,穿红色蜘蛛服时只是单纯的降服,招招留手;而变黑后出手又快又狠,招招致命:将Harry投掷过来的炸弹躲过接住并毫不犹豫地扔回去致使其半边脸被炸毁容;把沙人的脑袋摁在疾驶的地铁上,飞沙四溅,半边脸被削没了。这是以前的蜘蛛侠绝对做不出来的。种种迹象表明,一个邪恶的蜘蛛侠诞生了,纽约的保护神将要变身为城市的灾难。

好在英雄及时醒悟了过来,黑色造型可以让自己更快更强,感觉更爽,但也会带来更大的灾难,于是Peter选择善的一面,努力撕扯着黑色的外衣,拼命摆脱心魔恶的一面的纠缠,却意料之外地成全了对自己心存怨念的竞争对手,于是乎,毒液诞生了。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人”,蜘蛛侠迷途知返,选择放弃更为强大的黑暗面,重新做回城市的英雄,而且终于放下仇恨选择了原谅沙人,显示出自己的成熟;Harry尽释前嫌,选择放弃由误解造成的仇恨,重拾友情,与朋友战斗在一起,并为之付出生命;沙人原来为救女儿选择越狱抢劫,错手杀死Peter的亲人,后来在大侠的点化之下浪子回头,选择作回善人,化做尘沙,随风而去;变成毒液的Eddie执迷不悟,选择强大的黑暗力量,最后落得个与外星生物同归于尽的悲剧下场;MJ在历经感情挫折后,依然选择了原谅Peter之前由于迷失心智所犯下的过错,一个看似简单但却温馨的拥抱说明了一切。

整部影片节奏把握得很好,有缓有急,特别是秉承蜘蛛侠系列一贯风格的幽默搞笑穿插于全篇的各个角落,即使是最后的高潮2 vs. 2大战中也不忘让观众紧张的神经稍微轻松一下,让人两个半小时看下来丝毫不感觉到累;另外,周旋于两个女友和三个敌人之间的剧情,起初很担心导演驾御不了,但在观影过程中我的疑虑渐渐打消了。当然,影片也存在一些小小的瑕疵,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能将如此复杂的旁支分线情节做到虽说不是完美无缺但也算是自圆其说的,纵观整个好莱坞,又有几人能做到呢?

再来谈谈视觉特效,视效是为剧情服务的。这一点,国内的大导演显然还没及格。在故事讲得不错的基础上到了该来特效的地方,就要毫不吝惜地将银子砸进去。能砸多少砸多少,Sony财大气粗,砸了两亿五,不过一分钱就是一分货,出来的视觉效果就是不一样,简直超越了人类想象的极限,让人大呼:原来电影还可以这样拍!完全体现了电影是人类最伟大魔术的特性。在要表达内心的激动时再次感到形容词的匮乏,尤其是在IMAX巨型银幕上看,如同坐了一次云霄飞车,跟着蜘蛛侠上天入地,旋转翻腾,感觉IMAX就是为了迎接这部电影而诞生的。能够令如今早已对特效麻木厌倦的观众再次感到眼花缭乱的电影,此刻就出现在我的眼前。除了惊叹外,我还可以做什么?另外,沙子的质感和黑色外星生物的流动感也渲染得让人不可思议,今年奥斯卡最佳视觉特效提名完全没问题(能否获奖就要看接下来等待上映的几部猛片的效果了,不过我依然对《蜘蛛侠3》得奖的前景十分看好)。

影片以Peter与MJ的拥抱平淡结尾,一开始让我有种愕然和失落感:啊?就这样完了?不会吧?我还期望着按照前2部的规律,最后来个镜头随着蜘蛛侠飞跃于城市森林间作为收尾画面呢,谁知道居然就这样完结了。不过走出电影院慢慢回味,发现这样结尾其实也挺符合影片整体的沉重和严肃的氛围。第1部结尾时,Peter拒绝了MJ的感情,承担起责任孤独地游荡在纽约市上空;第2部结尾Peter接受了MJ的感情,兴奋并着幸福地在高楼大厦间飞翔;第3部Peter失去了最好的朋友,悲痛欲绝,MJ的原谅就是此刻最大的抚慰。

Peter, Harry, MJ,围绕着这三人的故事由起点走到终点,最后在高楼上选择彼此原谅,迎接晨曦的三人仿佛又回到了那高中时代的校园生活。完美的一个圆,完美的三部曲。

等待了3年的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一个拥抱,看似简单,却又是如此沉重。

We always have a choice.
We have to forgive each other for everything we’d ever done.
Anyone needs help, even spider-man.
Spider-man is a great hero, but more important, he’s Peter Parker, an ordinary guy.

END

作者:Spidey Chou

5/05/2007

blood-river:关于宽恕、友情、爱情、选择的《蜘蛛侠3》

5月3日,终于在电影院看完这部我期待了3年的《蜘蛛侠3》( Spider-man 3 )。

影院效果没有IMAX的好,特别是音效方面,竟然是中文配音,其实我更期待原声。不过,这不会影响到我的热情,毕竟只有在影院看才是对蜘蛛侠的崇高敬意。

说说看电影的感受。激动,只能用这两个字来概括了,3年,没有让我白等。感动,本系列让我一再感动着,第一部本叔的去世;第二部帕克最终以真面目站在MJ面前,帮她挡住石块,说声"HI";以及第三部哈利为帕克牺牲,以及在清晨死去流下的泪水都让人鼻子发酸。

特效,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最后的2 vs. 2和开场的单挑,而是沙人最早的两次出场。他变成沙子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够到女儿的挂饰,从流沙中一点一点站起来,这时让我看到惊人特效的同时感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和责任感。还有他第一次抢银行时,那特效简直眩到家(由于第一场空中之战早期在网上看了无数遍,所以没感觉了……)

再来说说剧情,谁说格温是第三者了?我感觉只是帕克对MJ发泄不满的工具罢了,而MJ给哈利的那个吻再次让我汗倒,有女朋友的男人是不能让女朋友寂寞的……个人最喜欢变坏的帕克,特别是他将哈利打倒,坏笑着说的那段话,太有感觉了,甩给哈利炸弹的时候连眉毛都不跳一下。男人,要坏就要坏的彻底,帕克的热舞太强了,不过犯规,竟然用蜘蛛侠的能力跳出那么多高难度。“先生,您血压又升高了……”这段让人笑的最开心。本电影给我最大的失望就是毒液露面次数太少!

三部都看了,前两部看了有几十遍,第一部是校园剧,第二部是小区剧,第三部给人的感觉就是城市剧了,第一部的成功,第二部的超越,以及第三部的加深,让人更渴望第四部的出现。这几天很多国外评论都说第三部不如第二部。我对此有所保留。主要因为第二部就一个反派,影片给了他充分的发挥空间,让他做很多坏事,让人物一点一点饱满起来,自然让人觉得经典,而第三部由于人物太多,哈利还好说,沙人的角色刚有起色,结果最后的战斗没有大的发挥,让两个导弹就解决了……至于毒液,太让我失望了,大哥你至少也要干点坏事,让大家了解一下你的能力吧,最后的战斗虽然眩目,但是来得很牵强。所以整体比较散,总有这么一种感觉:要么战斗部分在给剧情添花,要么剧情在给战斗部分添花,有时候,一部电影分得太清楚会有一种看虚线的感觉,不是三安排得不好,而是缺少过度和衔接。所以三虽说比一强,但还是和二持平,二的特技不如三,不过三的人物没二饱满。(其实我最喜欢看一,因为让人看的很舒服,剧情蛮不错的,虽说有些程序化)

本片让我深刻了解四个道理:

宽恕:对于每个人来讲,都有来自于外界或者别人带给自己的不愉快和伤害,而且对待这些人和事都有不同的处理和选择。帕克最终原谅了沙人,哈利最终丢弃仇恨和帕克重归言好,这些都让我明白什么叫宽恕。当然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遇不到这些事,但同样会有类似的矛盾和分歧。所以我从中体会到了一句话,宽恕了别人,也就是宽恕了自己,放下仇恨,也就是对自己的救赎。

友情:真正的友情不会被外界的干扰所撕裂。当哈利为帕克挡下毒液那一刺时,我想拥有友情的人都会眼眶湿润的。每人都会有知心好友,都会有死党,但也不是说人人都会为好友去挡致命一击就是死党,而是在自己最需要帮助和内心最脆弱的时候,他(她)会站出来帮你一把。友情是需要时间去考验的。

爱情:梅婶对帕克说了一句话:“丈夫,是要把妻子放在第一位的。”这句话我无法评价,因为人生阅历的局限,我没有资格去分析“爱情”这种抽象的字眼,有情人怎么了,爱他(她)么?知道怎么爱吗?知道怎么去爱吗?我们无法回答,至少结婚前我们口里所谓的爱情都是模糊的,现在明白为什么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过早谈恋爱了,因为害怕自己的孩子没有能力去承担,害怕孩子内心受到创伤,由于年幼内心伤口无法愈合从而干出傻事。

选择:电影结尾的经典台词,每个人在人生中都有选择,去选择做一个什么样的人,都是自己的判断和对事物的理解,别人不能左右自己的选择,但是社会将给出正确判断,从而做出反应的结果。我大概想象了一下,如果是我,也许最终会成为毒液。毒液在遇到蜘蛛侠时,帕克对艾迪说:“那件衣服不是属于你的。”对,它本来不属于这个星球的,艾迪的回答和我心理一样:“难道属于你么?我现在感觉相当不错!”力量,战胜一切的力量,随心所欲的控制一切,我们现在去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目标不就是得到权力么?当然这么说太极端。电影最后很明显告诉我们,两位反派最终选择作了怎样的人,以及他们的结局。

《蜘蛛侠4》,希望不要等太久(补一句,要看《蜘蛛侠3》,请去电影院,不要想票价,因为花多少钱都值)

作者:blood-river
原刊于:http://blood-river.blog.163.com/blog/static/22650162007440124576/

5/04/2007

十月评《蜘蛛侠3》:史上最受欢迎八脚动物



看蜘蛛侠第一部的时候,可没想到能拍第三部——马托比少灵气,邓斯汀那张脸说是高中生更缺乏说服力,绿魔那身装备根本就是英文戏剧大赛。但米国群众本着对漫画的狂热,就一如我国人民包容张纪中一样包容了山姆雷米,但雷米比张大胡子争气多了,第二部马上就拍得风生水起全球叫好,而这第三部至少在场面上超越了第二部,剧情?动作大片的能用剧情片的标准去衡量吗?动作片的剧情就只能用爆米花去算,这一部绝对是你要抱着最大筒的爆米花去看的那种商业片。只要能把一个个打斗场面串连起来没有牵强,只要能给男人女人之间的吻和泪做出合理解释,就不用要求太多了,要真把蜘蛛侠拍成《穆赫兰道》或是《肖申克的救赎》那样,估计也没有人能接受。

————像样的————

马托比的彼得帕克一直少灵气,这一部里拿出了诚意用大量剧情来做恶补,当蜘蛛人儿在卡车里对沙人说“我基本上算这一区的片警你不知道吗”时,开始真正像传说中的八脚头套男了。

随着身份的转变,邓斯汀MM开始形神兼备了,她的演技当然是没话说的,我现在还记得她十二岁时是如何用眼神诱惑布拉德彼特、用笑容陷害汤姆克鲁斯……唯一缺憾是,每当蜘蛛男蜘蛛女对手戏,难免有些像师姐在带师弟。

很多配角都加重了戏份,是为了让彼得帕克更像一个真正正正存在的邻家男孩,想想看,有哪部漫画英雄电影肯用哪怕几秒钟时间来让房东女儿关上门,又打开门跟傻彼得说拜拜。

沙人第一次站起来的那个场景,CG做得非常棒,情绪也传达得非常到位。

当巨大的吊臂打穿了上下两层楼,蜘蛛侠躲过急速下坠的楼板、穿过挥来的吊臂,那边身材火辣的格温穿着低胸衣悬在半空,等待他来营救。这时你就会想,所谓肾上腺素,就是这回事了。

————不怎么像样的————

线索太多,两个反派加一堆配角,这根本就是剧情片的配置。毒液甚至连名字都没提出来,仅仅是蜘蛛侠摆脱了共生体之后的另一个宿主,反正要被干掉,是谁也无关紧要,那些指望见到一个蜘蛛侠真正对手的可怕毒液的人,只能祈祷山姆雷米会用教授那里的共生体样本来拍下一部了。
比线索繁多、剧情无法展开更糟糕的是,电影院的版本还有删节,当梅姨说"after we talking on the phone",而前面根本就没有这一个情节出现。

第二部我就纳闷哈里是怎么听到他死鬼老爹的声音的,谁知这一部更离谱,干脆是他老爸来唤醒他的记忆,然后一个原来一直知道所有真相的老管家跑来规劝少东家(布鲁斯韦恩的管家??),于是哈里就精神焕发地跑去和蜘蛛人并肩作战了,还一边打斗一边和老友说俏皮话,完全把刚刚被他毁容这件事抛在了脑后。

授予城市钥匙那场戏,所有人站起来为蜘蛛侠欢呼时,格温旁边的那位大婶表现得也太夸张了吧!

沙人的女儿呢??人家可是嘱托给你之后才放心飘逝的,怎么可以都不交代一下小女孩儿后来怎么了??

一开始看到彼得帕克在街上手舞足蹈的样子,真是又想笑又想吐,心想怎么编剧突然变成白痴了,后来知道原来是在练习舞蹈去气MJ,这个铺垫太长,而且一点不适合彼得帕克。另外马托比实在不适合演花花公子,简直就像那些刚刚看了蛊惑仔过来学样的小孩子。

一开始造势的时候,说未来五年(甚至说十年)都无法被人超越的大决战,根本是虚有其名,虽然是有四个超人,但是没有出现预期中的大乱斗,只是两个人打,另外两个人看而已,绿魔把沙人干掉得太轻易,毒液把绿魔干掉得太轻易,蜘蛛人干掉毒液最轻易…… 个人感觉还不如吊臂毁高楼那场戏精彩,亏导演还安排了一大群人在下面渲染气氛,真纳闷警察也站在下面跟着那些女人小孩一起喊口号、掉眼泪,完全忘了自己是干嘛的。只是那个巨大的沙人,应该会给跟着就要见人的《神奇四侠》的石头人带来巨大的阴影。

————题外的话—————

《海贼王》的fans们,看到沙人,应该都会觉得很爽,哈哈……

为啥一定要有蜘蛛侠飞过美国国旗呢,我知道这是经典造型,但是出现得一点道理都没有,有那个老头说的那句"one man can make the difference"就足够了。

结尾有着明显的“不拍下一部了”的意味,那实在是个很温馨的拥抱,比起留不住女人的蝙蝠侠,有女人却不能光明正大抱的超人,以及根本看不到女人的夜魔侠,小蜘蛛还是幸福多了。
第一部就死了,但是后来一直以逼真画像出现的绿魔,会不会因为肖像权得到额外的片酬呢?

作者:十月
原刊于:http://shiyue.blogbus.com/logs/525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