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2007

冷旅程

看《富足之地》( Land of Plenty )时,恰好从外地出差回来,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在网络上看见大家欢呼雀跃。我却觉得陌生,梳离,没缘由的。在那一刻,我对重庆的印象来自于人们的欢呼,一张充满了在大桥上为庆祝长江大桥复线桥通车而欢呼人们的相片以及拥有这张照片的城市。

二十多年了,当年我三四岁,我在新买的童车上,老爸推着我从解放碑走到水泥厂(海棠晓月)。 突然就觉得自己有点象文德斯,看不尽此城消长。

文德斯一生是从德国走到美国的一生,带着那部老得掉渣的广角相机,面对巨大的城市,巨大的沙漠,似乎只有广角才吞得下所见之景,只为了避免被巨大的景象吞噬,相机就成了他的武器。

文德斯的风格从未把城市当作背景,城市不是人们的舞台,城市就是自己,如同沙漠,大海,工厂,是孤独的母体。这点和《疯狂的石头》谢小盟说得有点象:

我每天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城市。我发现城市是母体,而我们就生活在她的子宫里。

在黑客帝国里,在银翼杀手,1984里,我们都被母体吞噬。但文德斯要描述的不是母体里的人,而是人外的母体,母体的成长消失幻灭,文德斯把工业化的母体并置于大自然的沙漠,把边缘化作为保留人本的印象,把城市当作有历程的生命,从而在时间的围度上给予个体逃逸的希望。

以后911时代的美国为主题的《富足之地 》在文德斯的摆弄下处处都是冷幽默,连名字都冷的可怜,911后的富足之地?地球上最大最安全的国家,生活最美满人民最幸福的国家?但是这种冷并不是如英雄网介绍的那样:

德国籍的云温达斯今次继续他的美国电影,以故事形式,说美国政府的不是。美国外表的富贵,原来全因无人去理一些穷人,大城市如NY、LA等,社会极度分化。数街之距,便是商业区和贫民区,贫民区内的人权、性命和福利,都是一文不值。自己内部未搅好,却要去管他人的国事。无良政客藉911作个人宣传拉票。剧中男主角更是一针见血,把所有阿拉伯人当成恐怖份子。最坏的,原来却是一些美国白人少年,以杀人为乐,有钱大哂。

文德斯的冷是骨子里的,只管内心感情的,再大的政治,也不过放在内心里来演绎。在《富足之地 》里,政治是退开了的幕后背景,如同顾长卫的《孔雀》,发生于过去的某个朦胧年代,时间,时代是无关宏旨的,人物命运才是普适的主题。

文德斯几无票房可言,对城市荒漠唾弃的献媚和对个人命运的麻木不仁让每个人都不忍离开或者不敢跳出自己的圈子,每看文德斯的片子一次,就仿佛有一只手,把你从城市的荒漠解救出来,然后再把你扔到自然的荒漠。观其影片,心自由,却孤独了,倒不如泡吧蹦迪飚歌来得热闹。

文德斯从德国走到美国,身为德国新电影导演之一,他的作品融合了好莱坞形式及类型,主要呈现孤独、优柔寡断、不安的意识及探究二次大战后德国人对其生活中无法抹灭的美国文化的矛盾、冲击情结。他曾表示:「我的电影就如同现在潜藏于德国的美国化现象。」一般来说,欧洲人都具有强烈的欧洲潜意识,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导演像他一样,呈现出如此丰富、醉心于美国势力的表征。(http://www.filmsea.com.cn/focus/article/200404280035.htm

所以,文德斯即使是要用《富足之地》来讽刺美国政治,那也无法掩饰他的美国的热望,这是一个异邦的魅力,它代表了这个星球上最主流的魅力。如同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如果你无法脱离它,那就深深的拥抱它,在麻将电视舞厅杂志洗脚泡吧恋爱赚钱上,在学场考场商场官场情场职场欲望场上拥抱这个城市,爱她到死。或者,你有本事通通逃离了,你也逃不脱脚下的磁场。

文德斯的电影,不是电影,是作品,不能用眼看,只能用心看。与其看他的电影,不如看看我们自己。我们岂能去电影院看自己?如此,文德斯的电影出现在各大院线实无必要,仅在电影史上,它才有自己的位置。

1 条评论:

匿名 说...

我有幸在戏院观摩过这部Land of Plenty。上次去香港跟Gabin Wong一起去看的夜场——他也是Wim Wonders的忠实影迷。当时整个香港的公交车站都布了女主角在群楼环抱的楼顶一个人听iPod的户外看板。觉得片子不错,对911事件人们之间关系中存在的敏感性和不信任感有比较深入的刻画。虽然表现得有些直白,但却是耐人寻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