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2007

Gabin看足球电影

(原载于Robin blog [at] Yahoo! HK。未经作者同意,请勿转载。All Rights reserved.)

昨日的网志谈到Ken Loach的Tickets有很有趣的球迷描写,有点意犹未尽之下,恰好回想起好几部与足球有关的影,所以决定go the extra miles,将这些作品归纳在一起,也好向年多来让我获益良多的yes兄,还有峰少等朋友致谢,也跟同时是球迷和影迷的朋友们一起分享光影中的足球世界。

1. 英伦篇

我最早接触到的足球电影是2002年的《Bend It Like Beckham》,新加坡译作《比美贝哥哥》,都算一个颇得宜而有趣的译名。

电影资料:
Director:Gurinder Chadha
Writers:Gurinder Chadha (written by) & Guljit Bindra (written by) ...more

Release Date:1 August 2003 (USA) more
(Cast overview, first billed only)
Parminder Nagra ... Jesminder 'Jess' Kaur Bhamra
Keira Knightley ... Juliette 'Jules' ... Juliette 'Jules'
Jonathan Rhys Meyers ... Joe

这部现代足球鼻祖英国拍摄的轻松喜剧,却是以英国并不强大的女子足球作为题材, 但作为半个“女权主义”支持者的我,还要是关于新移民追求梦想的故事,自然第一时间买票支持拉。所以这也是我至今为止唯一一部在非电影节看的足球电影。反而上年同样关于女足的美式喜剧《She is the Man》我反而没兴趣去看。 这部类型有点像《Hula Girl》那样的励志女性电影,拍得相当细腻又不乏让人会心一笑的情节。感觉就像是《Hula Girl》的女性自我觉醒同《My Big Fat Greek Wedding 》的跨种族爱情故事的混合体。故事关于一个很有天分的锡克裔(Sikh,散布在南亚、东南亚和西亚等地的族群)英国新移民女孩Jesminder,一心想完成自己的足球梦想。但她的父母却很担心女儿的前途和幸福而希望她可以像姐姐一样早日嫁人过上安稳的日子。

但是父母的忧虑和反对没有影响女孩对自己梦想的追求,她反而找到一家当地的业余女子俱乐部,认识了帅气的领队Joe和开朗亲善的队友Juliette( Keira Knightley ),开始了自己踏上职业道路的进程。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她同Joe慢慢擦出火花,但却要面对同样对Joe有好感的Juliette。一边是姊妹情深,一边是理想情人,相当两难的状态。不过,最后在足球的凝聚力下,Juliette终于可以接纳Jesminder同Joe;Jesminder的父母也在Joe的诚意之下,转而支持Jesminder和接纳这个白人女婿,非常温馨的大团圆结局。

这部Crowd-pleasing的文艺喜剧也得到很多观众和影评的赞许,得到十多个电影奖项,还提名金球奖和英国奥斯卡BAFTA Awards。两个主角锡克族的Parminder NagraKeira Knightley都有上乘演出,Keira Knightley在这部戏之后慢慢攀上Hollywood一线女优的位置;Parminder Nagra凭这部戏中的执著女球员的角色,拿到好几个影展的最佳女主角奖和提名,之后虽然没有Keira那般大红大紫,但也演过很多部英美连续剧,还出演过知名长剧《ER》。 这部戏中很多片断,好像Joe的爸爸用啤酒樽代表球员来教导对足球一无所知的太太什么是越位、还有用锡克语翻唱的Celine Dion的《Power of love》、最后Jesminder的爸爸同Joe一起玩起Cricket(木球)等等,都让人印象深刻。是一部宣扬理想主义、种族和谐和女性觉醒的佳作。

2. 欧陆篇

同《Bend it like Beckham》非常类似,同样是关于外来移民、足球女孩、异族恋情,德国2005年的作品《In Another League 》(Eine Andere Liga)却比《Bend it like Beckham》要沉重很多。

Director:Buket Alakus
Writers:Buket Alakus & Jan Berger

Release Date:26 January 2006 (Germany) more
Genre:Drama / Sport
(Credited cast)
Karoline Herfurth ... Hayat
Thierry Van Werveke ... Baba Can
Ken Duken ... Toni

这部戏的女主角Hayat,是一个土耳其裔的德国移民。同《Bend》中的Jesmindar一样,她也视足球为生命,全身心投入到这项自己钟爱的运动中。但正当她为了自己的球队而努力奋战的时候,却被告知她患上乳癌,毕竟接受切除乳房的手术。

手术之后,虽然她的父亲极力反对,但她还是秘密地参与当地一支有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女性组成的、仿佛一盘散沙似的业余球队。男教练Toni也是对自己的工作毫无激情,得过且过。但Hayat对足球的热情慢慢感染了她的队友和懒散的教练Toni,球队慢慢走上正轨,一切向荣誉迈进。但正在这个时候,Hayat却觉察到Toni对她有异于单纯教练对球员的感情,虽然对Toni也有好感,但接受过乳癌手术,乳房被摘除的Hayat却因为这份自卑感还有担心自己同教练的“越位”关系而影响球队,所以在感情面前一直裹足不前。但真情最终还是敌过隔阂和自卑,最终Hayat也接受了自己这个“越位”位置,同Toni和队友继续迈向新的里程。

这部戏在上年十月的新加坡欧盟电影节上被改译为Offside,而不是照德文直译的In Another League。我觉得Offside这个名字一语相关,其实较直译更好。一看到Program Booklet这部戏的介绍就让我期待万分,我自己很喜欢看这种克服缺陷勇敢追求的励志戏,而且又是女足这么特别的题材,这部戏还拿了几个影展的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奖,应该是一部很有质素的温情作品。。但可惜,当时因为学业太忙,到我想订票的时候已经满座,只能又一次望戏生叹。

除了球员之外,球迷也是足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导演们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人数庞大又遍布四海的特别人群。关于球迷的戏,笔者就看过一部英国名导Ken Loach (2006年金棕榈得主)和另外两位导演联手合作的《Tickets》 。

Directors:Abbas Kiarostami & Ken Loach & Ermanno Olmi
Writers:Abbas Kiarostami (screenplay)
Paul Laverty (screenplay)
Ermanno Olmi (screenplay)

Release Date:25 March 2005 (Italy) more
Genre:Comedy / Drama

这部戏展现了行驶在欧洲大陆上的一列火车上不同乘客发生的三段故事,三个故事的主题和风格都各有特色。既有年老的学者面对理想女性引发的种种遐思,又有年轻人同老妇人的暧昧关系。而Ken Loach执导的部分,则是通过三个赶往罗马观看欧洲冠军杯球赛的舍路迪(Celtics)球迷同非法入境的阿尔巴尼亚难民一家的从开始的摩擦对立到最终谅解,用非常诙谐的方式反映出导演盼望世界大同的愿望,是一部让人觉得很温暖的作品。

3. 亚洲篇

在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蓬勃发展的亚洲,电影导演也不让欧洲同行专美,入围前不久的香港亚洲电影大奖的伊朗电影《越位女球迷》就是其中的表表者。

Director:Jafar Panahi
Writers:Jafar Panahi & Shadmehr Rastin

Release Date:26 May 2006 (Austria) more
Genre:Comedy / Drama / Sport more
Tagline:In Iran, All Women Are Banned From Men's Sporting Events

比起可以从容参加业余和职业比赛、同男人一样驰骋绿茵场的欧洲女性,在保守的伊斯兰社会,女人却是连到运动场“抛头露面”做球迷的机会都没有。在一些严格遵循穆斯林礼数的国家,女人甚至要终日将全身包裹,除了双眼之外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分,更别提到球场高声呐喊。正是这样严酷的社会背景造就出了offside这样的笑中带泪的严肃喜剧。 故事关于一群伊朗女球迷为了逃过禁止女人进入球场的规定而乔装成男人,希望能逃过警卫的视线,但最终她们还是被抓,被禁锢在一个封闭的区间,比赛期间不得离开。禁止她们入场的男警卫一开始是振振其辞、将规定当成金科玉律的。但当这些女球迷开始向他质疑这些规定的合理性,原本非常口硬的警卫也不懂如何应对。双方的沉默的僵持中度过了比赛的90分钟。

这样强调人权和社会禁制的题材的确不难得到欧洲的认同。而且就伊朗本身来说,他们认为自己是民主国家,因为总统是民选的,同时他们也有自己的工业实力和不错的教育和中产社会氛围;但同时他们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又在很多方面阻碍着社会的开放和现代化。这样的“越位女球迷”事件,相信就是很有深意的一个侧面。

By the way, 这部电影的导演Jafar Panahi 是一个很有model气质,很能体现伊朗男人棱角分明的刚阳味的美男子涅。^_^

4/17/2007

《放牛班的春天》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唱游广州

想必大家还记得2004年用歌声感动了全球观众的《放牛班的春天》( Les Choristes )吧。当时我也是因为朋友的大力推荐才到电影院去看这部温馨题材的法国电影。虽然剧情没有太多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但是配乐真的非常非常动听。我后来专门到香港买了原声大碟回来。这次从法盟的同学那里听说为《放牛班的春天》录制原声大碟的法国圣马可童声合唱团( Les Petits Chanteurs de Saint-Marc )即将到访华南四城,就马上订了演出票。期待4月7日星期六晚上,来自广州友好城市里昂的声音把我们带入心灵的殿堂。:)

演出场地中山纪念堂当晚座无虚席,对于演出市场相对疲弱的广州来说的确是个不大不小的奇迹。圣马可合唱团如天籁般纯净的声音一下子就征服了全场观众。就连对《放牛班的春天》每首插曲都再熟悉不过的我,也被深深地感染了,跟着大家起劲地鼓掌。呵呵,音乐的魅力啊。同台合作演出的还有据说挺强的广州少年宫合唱团。从我这个外行人看来,广州少年宫虽然在技法方面挑战的难度更大,却没有圣马可来得亲切自然。可能这就是两国之间的观念差异所在吧。

全场最让人意外的一幕应该就是圣马可的encore居然是红遍亚洲各国的《大长今》主题曲!所有观众反应过来之后都大笑着拼命鼓掌。可惜朋友给我的照片和视频存档里面刚好就没有这一段。不知道moviesoon的广州读者有没有录到这段的,别忘了和我们share啊!

4/12/2007

尽览亚洲电影新势力——展望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西亚风云

对比起东亚电影,我对于已经席卷欧洲的西亚风可谓相当初哥。相信大部分国际观众都跟我一样,是从《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开始认识伊朗电影,但因为很迟才开始真正涉猎艺术电影世界,所以对普及率还很低的伊朗电影仍然印象模糊,更别提其他的西亚国度了。

不过最近几个月,我却有机会看到两部伊朗导演的作品,令我对伊朗电影的印象一下子从《Children of heaven》的纯真恬静,进展到一个富含哲思和模糊性(ambiguity)的境界。不愧是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发源地,混合了古波斯和伊斯兰文明,同时又经历过基督教文明洗礼和民主化运动的伊朗,就像众多古文明的大熔炉,提供着对人性和自然的种种古朴而又神秘的另类观感。难怪会有那么多影评人将伊朗电影视为神品,甚至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相提并论。

原来伊朗电影早至1900年已经诞生,当时的伊朗帝王就有雇用官方摄影师专门拍摄他到巴黎访问的状况。而早在1904年,德黑兰已经有伊朗的第一家电影院。1930年更加成立了伊朗的第一家电影学院,电影艺术家教育中心( "Parvareshgahe Artistiye cinema" (The Cinema Artist Educational Centre))。伊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在1932年,名为Lor Girl(《罗尔女孩》)。之后的30和40年代,都是伊朗当代电影的奠基和成长期,跟中国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电影高峰期相对应。到了60年代末,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60部以上。73年就开始举办被列为国际A级影展的德黑兰国际电影节。经过了80年代的民主革命和审查制度的放开,现在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30部的规模。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机会在戏院上映,特别是艺术电影,很多居然要靠类似中国观众观看外国艺术电影的方式,要靠盗版DVD和VCD来发行。

不过,伊朗电影的艺术含量是无容置疑的,97年开始,一次金棕榈(97年的Taste of Cherry),一次金狮奖(2000年的The wind will carry us),两次银狮奖,三次Locarno的金豹奖,还有多次康城的金镜头奖等等肯定,已经令伊朗一跃成为比韩国更为耀眼的亚洲艺术电影新星。相信五月的康城,除了东亚名导们的大包围之外,来自伊朗的新生力量也绝对不容小视。

——以上资料来自Wikipedia: Iranian Cinema

而今届新加坡电影节上,就有2001年康城EcumenicalJury(天主教文化奖)得主导演Mohsen Makhmalbaf的新作《Scream of the ants》。这是一部展示无神论与有神论对话的电影,一个相信无神论的丈夫和一个相信宗教的妻子,不顾彼此间的信仰差异而结合,并到印度度蜜月。但在火车上面,他们却与一个神乎其技地令火车紧急刹车的老人不期而遇,这次的旅程到底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这部伊朗和法国合拍的电影,已经在2006年7月的印度新德里亚洲电影节、12月的东京FILMex电影节、德国慕尼黑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上放映过。

进入一些陌生国度的roadshow肯定有它的看头,伊朗导演的作品往往都对宗教有很冷峻的思考,好像《Children of Heaven》的导演Majid Majidi05年的新作《Willow Tree》就将一个失明宗教教师恢复光明后无法平衡压抑的欲望和现实的冲击而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用非常严酷的宗教审判式的视觉来抒写,但却令人深觉震撼。

Willow Tree剧照

除了这部伊朗电影以外,这次的新加坡电影节还特别突出了长期处于战乱当中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三国的作品,务求拨开烽烟,直视真实的社会状态。

笔者会去看的,是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导演Shawkat Amin Korki的处女作Crossing the dust。这部戏在2003年美军进驻巴格达不久就开始拍摄,所以保留了很多当时的真实镜头。影片通过两个库尔德族士兵跨越满目疮痍的伊拉克境内,并与战争遗孤交错的生活轨迹,直接反映战争在这个磨难重重的国度所留下的印记。

Crossing the dust Beirut Diaries: Truth, Lies and Videos (Asian Premiere)

而两部关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纪录片也为观众开启了管窥这两个中东纷争之国的窗口。

《Beirut Diaries: Truth, Lies and Videos》是巴勒斯坦裔的纪录片导演在2005年2月黎巴嫩总理被刺杀、国家陷于混乱当中的时候,进入贝鲁特街头采访游行青年、民众所形成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感性体验以色列、叙利亚和哈马斯等不同政治团体在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机会。

I Am The One Who Brings Flowers To Her Grave

《I Am The One Who Brings Flowers To Her Grave》则是一部半纪录、半剧情的作品,用诗意的格调、黑白的镜头,通过采访三个流亡到法国的叙利亚人,反映多种族和阿拉伯与西方文明交锋前线的中东国家的历史进程。这部作品是0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纪录片。

本次影展为观众展现的另一个陌生电影国度,就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中心,埃及。除了有两部埃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Naguib Mahfouz的作品改编电影之外,还有一部关于现代中产阶级生活的埃及电影《In Passion and Love》。

Naguib Mahfouz的作品主要反映 1917到1945年的埃及社会,反映在争取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和重新定义国家的社会和宗教架构的动荡时代中的社会民生。他的作品中有38部被改编成电影。

这次展出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寓言性讽刺世人在财富面前可以尽失本性,甚至兄弟、邻里相残的《Fool's Alley》。而另一部,则是笔者将会去看的《The Choice》。

The Choice

这部戏的主线是一个船员被杀,而他作为小说家的双胞胎哥哥被怀疑是凶手。这部戏的主题是关于埃及社会中中下层劳工阶层同知识分子之间的不调和,还有知识分子脱离现实的生存状态。

In Passion and Love

《In Passion and Love》的中产阶级气息仿佛一下子把观众眼中的埃及从文明古国带到了工业化文明感觉浓郁的近代社会。一对大学恋人因为身世背景的悬殊而被迫分开。数年后,当他们重逢的时候,他们中间间隔了一个男人身边的未婚妻……

这部戏的男女主角Ahmed el-Sakka和Mona Zaki是埃及最出名的电影明星和银幕情侣,他们02年主演的作品《Mafia》是当年埃及最卖座的电影,有1千4百万埃及磅(246万美金)的票房纪录。

4/09/2007

尽览亚洲电影新势力——展望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四月的亚洲影坛,除了有香港国际电影节继续火热进行中,亚洲大陆南部边陲的新加坡,也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新加坡国际电影节。虽然同作为亚太电影中心的香港无法相提并论,但新加坡国际电影节也已走过了20年的岁月,比较起年轻的釜山、曼谷和上海电影节,也算是前辈了。

虽然没有香港和东京电影节那样的规模和产业支持,但因为身处东西交融的东南亚腹心,而且区域内的传统文化特色浓郁,新加坡国际电影节( SIFF )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推广东南亚电影以及涉猎和呈现更广阔的亚洲电影版图,而且重视给于年轻新锐导演展示实力的机会。好像蔡明亮的第一二部作品都在SIFF上得奖,97、98年,伊朗电影连续获得SIFF的最高奖银幕奖( Silver Screen )。在04年凭《热带瘟疫》拿下康城影展评委会大奖的泰国名导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也在03年的SIFF拿下青年导演奖。每年在SIFF上映的亚洲作品,都有好几部是全球首映。 今年20周年的SIFF有来自超过45个国家和地区,约300部电影上映,所覆盖的电影版图包括东亚的中日韩、香港,东南亚的泰国、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和斯里兰卡,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欧洲的传统电影大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比利时、丹麦、俄罗斯,当然还有美国、加拿大、澳洲、南非这些英语系国家。

今年的SIFF特别聚焦较鲜为人知的中东、阿拉伯世界的电影,特别是多年来一直战事频仍、冲突不断的黎巴嫩、叙利亚、伊朗、科威特等国的、关于伊巴和两伊矛盾的一系列电影,还有作为阿拉伯世界传统文化中心,却一直鲜有电影作品进入国际视野的埃及。这次的SIFF专门准备了阿拉伯世界唯一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及的文学大师Naguib Mahfouz的作品改编电影和讲座,既04年由土耳其影片夺得银幕奖之后,再次加大对伊斯兰世界电影和文化的推广。 可惜,这次电影节跟笔者的考试期重叠,很难像Adam那样连追20部了。^_^ 既然是展现亚洲电影新势力的平台,笔者选片自然以亚洲电影为本,以下是根据笔者自己的喜好选的13部,看有没有大家的心头好:

东亚区

笔者都想支持国产电影事业,但这次的SIFF只有两部中国电影,而且都是非常新的导演之作,一部是Liu Gaoming的《排骨》,一部是Ying Liang的《另一半》(The other half),而时间又有冲突,只能擦身而过了。

日本这次也只有三部,其中一部是动画片《Little Heart Songs》,关于二战后一个日本小山村学童用歌声来治疗战争创伤的故事。而我自己的选择则是以下这两部:

1.《M》

对于不熟悉日本电影的中国影迷来说,廣木隆一这个名字相信更加闻所未闻。但这位拍AV出身的导演却是SIFF的常客。04年他的作品《Vibrator》获得评委会大奖,上年更凭作品《It’s Only Talk》获得银幕奖。今年的这部《M》,上映两场,但居然离电影节开幕两三个星期就售票一空,作为闭幕电影的《爪哇歌剧》反而现在还能购到票。笔者也只能望戏兴叹了。

但这部《M》的故事设定的确很吸引人。廣木隆一的AV导演背景,也令到他的作品中对情欲和情感生活失衡的人群有非常独特和细致入微的描写。 这一部《M》是关于一个被困于营营役役的主妇生活中、又深受童年时母亲刺杀暴力父亲的阴影所影响的忧郁少妇,一日她遇到一个反叛犹如当年母亲的少年,然后两人引发一段复杂缠绕的情感关系。

这部戏是尝试将少年犯罪、边缘人生活还有脆弱的家庭关系这些日式的社会元素交错在一起的作品。带有神经质的女性角色,在廣木隆一上一部作品《It's Only Talk》里面由他的老搭档寺島忍作了很传神的演绎;而关于边缘少年,廣木隆一2000年的旧作《东京垃圾女》就非常有代表性。这次虽然似是旧题材新造,但关于歇斯底里的主妇,日本文艺人的描述深度我个人认为绝对在美国之上,而且也一直是非常受关注和富于挑战性的题材。另类导演廣木隆一怎样在芥川、直木等日本主流文学奖的基调之外,另辟蹊径塑造不伦主妇形象,很能吊起我这个常年日本电影迷的胃口。^_^

2.A Zen Life

最近亚洲题材由非亚裔导演执导似成潮流,上年就有奇连伊士活为日本皇军作传,俄国导演Aleksandr Sokurov以《Solntse》(The Sun,日之丸)为二战时的天皇裕仁平反。而今年,继续有日裔名人的故事被搬上银幕。这次不是杀意浓浓的二战烽烟,而是正正相反的宗教领袖,在西方最著名的日本禅学大师鈴木大拙的生平纪录。

《The Sun》海报

《A Zen Life》海报

这部纪录片的导演Michael Goldberg是一个在日本工作和生活二十多年的加拿大制作人。其实谁导演不是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关于现代佛教名人的电影太少,而且日本禅学这个日本以外非常不为人所知的佛教流派也让我兴趣盎然。 一个西方人眼中的日本和东方传统哲学,很有趣的关注点。

3. 韩国电影

近年日本电影在国际影展较显颓势,但邻国的韩国却是新人辈出,这次的SIFF便有4部剧情长片和一部动画片参加。其中两部还参加角逐银幕大奖。虽然没有朴赞旬、奉俊昊这样的大腕,但这次参展的Lee Yong Ki, Kim Young Nam都是很让人寄予厚望的新生代韩国导演,前者的首部作品Yeoja, Jeong-hye(《The Charming Girl》)就多的柏林影展的论坛单元的最佳亚洲电影Netpac大奖和提名Sundance的Grand Prix大奖。这次的作品《Ad Lib Night》似乎是《Charming Girl》的压抑少女形象的继续,storyline有点荒诞不经,一个平凡少女的生活突然被两个陌生男人闯进,声称她是乡下一个将死的老人失散多年的女儿,要她回去见老人最后一面。正当少女百般争辩的时候,她的旧男友又忽然出现,跟陌生男人共同为少女呈现了一个eventful night。这部戏是根据日本作家平安寿子的小说改编。日本原著加上韩国导演之前已经有《Oldboy》珠玉在前。上年圣诞档期超过350万观众入场的韩国大热喜剧《美女的烦恼》也是这个模式。

这部《Ad Lib Night》上年12月还在德国的国际青年电影论坛(Internationale Forum des Jungen Films)上放映过

而Kim Young Nam的《Don't Look back》,则是一部多线式交错的情感写真。其中既有父女重逢时复杂和抗拒的心情;又有无意中闯入异性生活中的好奇和紧张;亦有因为分离而逐渐冷却的感情所造成的酸楚关系。虽然不清楚故事会交错到什么程度,不过韩国情感片历来有质素保证,所以我选这部片也不作多想。

另外一部我会去看的韩国片《Bloody Tie》是警匪题材,有关金融风暴洗礼中的韩国釜山的毒品交易,一个誓为同僚报仇的警察跟毒贩的生死对决。这部戏的卡士颇为强大,由韩国05年的青龙奖影帝黄正民担纲,实力男星柳承范助演。电影展推介中写到这部暴力刑警片可能是韩国版的《The French Connection》。不论如何,这部韩片上年也在韩国票房第十一位,有超过210万观众入场。韩国的高票房暴力美学作品通常都可圈可点,例如《生死谍变》、《实尾岛》等等,有得看In-house(戏院看)总比在家看DVD好。而且这部戏的外景地釜山是我颇为喜欢的海港城市,所以就这样决定。^_^

最后一部会看的韩国片是一部动画片。日本动画片称霸亚洲已久,韩国动画也渐渐开始抬头。这次的《Aachi & Ssipak》,画风似乎很像涂鸦艺术,不是日流的那种精细笔触,但一直留意动画发展、05年还以日本动画作为开闭幕电影的SIFF却认为这部戏创意惊人。Well,尝试新东西对影迷来说应该是必须的吧,所以我决定试试这部韩国动画,希望不是《Final Fantasy》那样让我中途退场的过炫片。^_^

(下回预告:西亚魅影,阿拉伯的神秘与热情)

4/06/2007

后窗

前几天刚接到邀请的时候,就迫不及待的表达我在国内不能访问blogger的愤青精神,Adam很快回应,十分感谢。今天有空,借用周晓风的题目,抒发一下我对电影的非专业热爱。

其实自己仔细想想,对应像我们这样的人来说,电影,至多是一项娱乐,和音乐的效果差不多,少了一样能活下去,不过会失去很多色彩。早几年我很幼齿的年景里,总是想着能不能去北影什么的地方来把这个当事业弄一下,搞不定会成为另一个斯皮尔伯格,表达一下我对这个世界自以为是的想法,后来觉得演艺圈过于黑暗,本人一无背景,二不肯将自己屈身与这样一个到处都是潜规则的环境,遂志向改变。看电影,从那时就已经成为习惯。

当我们看电影到自以为已经很多的时候,就会忍不住发表以下感想,指不定那天我还真弄得跟周黎明差不多,学的商科,整天在电影评论圈混。网络发达的这几年,发现和我差不多的人还真不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网络上遇到不少哦志趣相投的网友。大家在一起交流分享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享受。这里,光影方程式,是又一个聚集地。

话说回来,电影,始终只能是电影。被摄影机从现实中抽离出来的事物,永远不能根生活本身相比,如果有谁把生活当成电影,那你差不多和疯子一样,如果你是,来找我,我和你一样,中电影的毒。

↓=↓=↓=↓=↓=↓=↓=↓几天前,不能冷静的分割线↓=↓=↓=↓=↓=↓=↓=↓=

首先,对政府的这种行为感到很无奈的同时,还有几分惨烈的悲悯。一个政府到了靠这种行为来控制言论的地步,除了可悲,我想不出另外合适的形容词。
这是我在这里的处女帖,我迫不及待想在一个地方表达一下这样的不满

去年刚申请的时候就不能访问,后来不晓得怎么回事就好了,大概有三四个月的时间,现在又是不能访问,通过服务器实在是烦琐,没有办法

如果那位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热烈欢迎赐教,感激涕零

关于电影,忙里偷闲的写过一些拙劣的小东西:光影时刻http://lmzqinglu.spaces.live.com

《加勒比海盗3》在中国再度被禁?

今天偶尔在某网站看到有关《加勒比海盗3:世界尽头》( Pirates of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没有通过中国电影局审查的消息。虽然这个星期三迪士尼就把样片送到中国发行方——也就是中影和华夏——进行预审。从内部人士反馈回来的消息说,他们感觉《加勒比海盗3》电影比较一般,而通过的可能性也比较小。不过一切都要等到下周出来的电影局最终审查意见。

我们应该都记得,《加勒比海盗2:亡灵宝藏》( Pirates of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 )据说是因为片中人物形象过于恶心而无缘中国影院。(当然,我们都知道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由于第二部缺席造成的断层,第三部上映的可能性其实也并不大。不过,我更愿意等待正式的电审结果,而不是发表猜测或者传言。

在中国大陆做影迷有一点不好,就是总放不下那么一点点“绝望中的希望”。在我常去的几个电影主题论坛,经常会见到“呼吁”“祈祷”帖,甚至多得让人有点厌倦。不过,我心里还是很佩服这些影迷。因为这样一班人真的很在乎自己能在电影院看到什么,并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即使有时候他们的期望并不十分现实。不过,他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开始有所行动,相对不少只会发发牢骚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进步。

说一件给我留下很深印象的事情。去年夏天,我在一个香港哈利波特BBS上看到这样的宣传:一家台湾哈迷网站正在征集签名,呼吁台湾当地电影公司引进《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系列电影中“罗恩”( Ron Weasley )扮演者鲁伯特·格林特( Rupert Grint )主演的英国电影《人生驾驶课》( Driving Lesson )。为此我专门去跟这家网站取得联络。站长跟我说,他们为了让《人生驾驶课》来到台湾,已经先后跟英国片方以及中艺、中环、华纳、联合国际画面( UIP )、博伟等发行机构进行沟通,而联署活动也是给与发行商信心、增加上映成数的重要动作。当时,对此进行过报道的台湾媒体都相当不看好——我也并没有抱太大希望。而今年早些时候,突然收到站长的消息说,中艺福斯最终拍板决定买下《人生驾驶课》台湾发行权。这次自发的影迷行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获得成功!

我不得不赞叹台湾同行的勇气和能力,虽然当话题涉及到两岸的时候,分歧的产生是难免的。(当然,有一些偏见和流言需要去澄清,而在事实或者未知的面前,我的辩驳会非常无力)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情况的确存在不少差异,不过这件事情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发——改变现状的力量可能就在我们影迷的手上。我在这里不妨作一个大胆的设想,是否可以考虑联合各方面力量组织一个中国电影市场关注组。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计划,综合影迷的观点视角,通过多层面的调查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的目标计划,努力推动中国电影市场的改善和发展(特别是开放进程)。看上去似乎很难做到,其实只要静下心来,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地做,相信我们离梦想会越来越近。毕竟一个趋于合理的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各方来说都不是坏事。

大家加油吧!

4/02/2007

《波叔出城》:搞笑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去年给我印象最深的电影预告片恐怕就是《蠢蛋搞怪秀2》( Jackass: Number Two )了。前面先是列举了当年美国媒体给与2002年《蠢蛋搞怪秀1》的各种负面评价,比如说:Washington Times的"A New Low"(历史新烂),Toronto Star的"A Plunge into Depravity"(又一次的堕落),Christian Spotlight on the Movies的"A Sad Commentary on our Degenerating Culture"(我们堕落文化的拙劣纪录片)。最后来一句,"Unfortunelately for them, we just made, Numer Two..."(不幸的是,我们刚刚拍了,第二部!)摆出一幅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架势。不管你们怎么骂,我就是一部一部接着拍。反正有大把人追捧,不差你们几个。有时就是这样,恶评如潮的片子不代表没人支持。在美国肯定有一班恶俗笑料的忠实拥护者。正是这样的环境才有《波叔出城:哈萨克乡下佬到美国揾着数》( Borat: Cultural Learnings of America for Make Benefit Glorious Nation of Kazakhstan )这样的电影。(粤语“揾着数”,就是捞好处)

有时候我们会试图探索什么样的幽默方式会让观众发笑——虽然某种程度来说这是一种相当危险的行为。结果我们会发现,性喜剧是不容易失败的,无论是针对哪种文化背景的观众——当然,尺度是一个问题。《波叔出城》不少笑料都是围绕相当赤裸的性话题展开的。波叔在这部“伪纪录片”中和其他人——甚至是陌生人公开讨论性话题时都显得大胆,而对方往往很难揭去自己道貌岸然的外表而造成了种种尴尬场面。据说,整个电影拍摄过程中,波叔的古怪行为导致了91次报警。说实话,波叔的肆无忌惮不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想做的事情吗?人人内心深处都有一块肮脏之处。即使自己不敢,看别人做那些出位的行为应该也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吧。

我当时是在香港比较大的一家戏院AMC Pacific Place看的平日晚场。基本满座。让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是,绝大部分入场观众都不是香港本地影迷。整场电影看下来,外国人的确显得比本地人更为疯狂。(如果DVD制作公司能把现场观众的反应录下来混一条附加音轨肯定也会非常好玩。)我想最主要恐怕还是因为电影的美国文化和地域政治背景。波叔更是把种族、国家、性别之间的偏见矛盾这种严肃的话题用颇为夸张的喜剧手法进行了戏谑式的表现。为了避免让不明就里的观众产生误会,主演兼编剧Sacha Baron Cohen特别在其中加了很多比较明显的常识性错误。比如说,波叔在片中说的“哈萨克语”,其实是他所“憎恨”的犹太人使用的希伯来语。当以色列记者问起的时候,Cohen回答说:“噢,我看你在说哈萨克语!”想不到最后还是有人信以为真。被“骗”进这部电影的路人甲路人乙都表示,他们当时真以为波叔是一个不懂美国习俗的外国记者。

在电影的结尾处,雄壮豪迈的苏联式音乐响起,波叔从美国学到一点“先进文化”皮毛终于回到了家乡,但还是不忘继续贬低他的邻居:“我买了iPod,他只能买iPod mini。又赢一次。”

波叔啊波叔,你什么时候能够严肃一点儿?

评价:****(四星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