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2007

尽览亚洲电影新势力——展望第20届新加坡国际电影节(2):西亚风云

对比起东亚电影,我对于已经席卷欧洲的西亚风可谓相当初哥。相信大部分国际观众都跟我一样,是从《Children of heaven》(小鞋子)开始认识伊朗电影,但因为很迟才开始真正涉猎艺术电影世界,所以对普及率还很低的伊朗电影仍然印象模糊,更别提其他的西亚国度了。

不过最近几个月,我却有机会看到两部伊朗导演的作品,令我对伊朗电影的印象一下子从《Children of heaven》的纯真恬静,进展到一个富含哲思和模糊性(ambiguity)的境界。不愧是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发源地,混合了古波斯和伊斯兰文明,同时又经历过基督教文明洗礼和民主化运动的伊朗,就像众多古文明的大熔炉,提供着对人性和自然的种种古朴而又神秘的另类观感。难怪会有那么多影评人将伊朗电影视为神品,甚至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Neo-realism)相提并论。

原来伊朗电影早至1900年已经诞生,当时的伊朗帝王就有雇用官方摄影师专门拍摄他到巴黎访问的状况。而早在1904年,德黑兰已经有伊朗的第一家电影院。1930年更加成立了伊朗的第一家电影学院,电影艺术家教育中心( "Parvareshgahe Artistiye cinema" (The Cinema Artist Educational Centre))。伊朗的第一部有声电影诞生在1932年,名为Lor Girl(《罗尔女孩》)。之后的30和40年代,都是伊朗当代电影的奠基和成长期,跟中国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电影高峰期相对应。到了60年代末,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60部以上。73年就开始举办被列为国际A级影展的德黑兰国际电影节。经过了80年代的民主革命和审查制度的放开,现在伊朗电影的年产量已经达到130部的规模。当然并不是所有电影都有机会在戏院上映,特别是艺术电影,很多居然要靠类似中国观众观看外国艺术电影的方式,要靠盗版DVD和VCD来发行。

不过,伊朗电影的艺术含量是无容置疑的,97年开始,一次金棕榈(97年的Taste of Cherry),一次金狮奖(2000年的The wind will carry us),两次银狮奖,三次Locarno的金豹奖,还有多次康城的金镜头奖等等肯定,已经令伊朗一跃成为比韩国更为耀眼的亚洲艺术电影新星。相信五月的康城,除了东亚名导们的大包围之外,来自伊朗的新生力量也绝对不容小视。

——以上资料来自Wikipedia: Iranian Cinema

而今届新加坡电影节上,就有2001年康城EcumenicalJury(天主教文化奖)得主导演Mohsen Makhmalbaf的新作《Scream of the ants》。这是一部展示无神论与有神论对话的电影,一个相信无神论的丈夫和一个相信宗教的妻子,不顾彼此间的信仰差异而结合,并到印度度蜜月。但在火车上面,他们却与一个神乎其技地令火车紧急刹车的老人不期而遇,这次的旅程到底会给他们带来怎样的震撼呢?

这部伊朗和法国合拍的电影,已经在2006年7月的印度新德里亚洲电影节、12月的东京FILMex电影节、德国慕尼黑电影节、蒙特利尔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上放映过。

进入一些陌生国度的roadshow肯定有它的看头,伊朗导演的作品往往都对宗教有很冷峻的思考,好像《Children of Heaven》的导演Majid Majidi05年的新作《Willow Tree》就将一个失明宗教教师恢复光明后无法平衡压抑的欲望和现实的冲击而严重失衡的心理状态,用非常严酷的宗教审判式的视觉来抒写,但却令人深觉震撼。

Willow Tree剧照

除了这部伊朗电影以外,这次的新加坡电影节还特别突出了长期处于战乱当中的伊拉克、叙利亚和黎巴嫩三国的作品,务求拨开烽烟,直视真实的社会状态。

笔者会去看的,是伊拉克的库尔德族导演Shawkat Amin Korki的处女作Crossing the dust。这部戏在2003年美军进驻巴格达不久就开始拍摄,所以保留了很多当时的真实镜头。影片通过两个库尔德族士兵跨越满目疮痍的伊拉克境内,并与战争遗孤交错的生活轨迹,直接反映战争在这个磨难重重的国度所留下的印记。

Crossing the dust Beirut Diaries: Truth, Lies and Videos (Asian Premiere)

而两部关于黎巴嫩和叙利亚的纪录片也为观众开启了管窥这两个中东纷争之国的窗口。

《Beirut Diaries: Truth, Lies and Videos》是巴勒斯坦裔的纪录片导演在2005年2月黎巴嫩总理被刺杀、国家陷于混乱当中的时候,进入贝鲁特街头采访游行青年、民众所形成的作品,为观众提供了一个感性体验以色列、叙利亚和哈马斯等不同政治团体在事件中所扮演角色的机会。

I Am The One Who Brings Flowers To Her Grave

《I Am The One Who Brings Flowers To Her Grave》则是一部半纪录、半剧情的作品,用诗意的格调、黑白的镜头,通过采访三个流亡到法国的叙利亚人,反映多种族和阿拉伯与西方文明交锋前线的中东国家的历史进程。这部作品是06年威尼斯影展的最佳纪录片。

本次影展为观众展现的另一个陌生电影国度,就是伊斯兰世界的文化中心,埃及。除了有两部埃及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Naguib Mahfouz的作品改编电影之外,还有一部关于现代中产阶级生活的埃及电影《In Passion and Love》。

Naguib Mahfouz的作品主要反映 1917到1945年的埃及社会,反映在争取脱离英国殖民地统治和重新定义国家的社会和宗教架构的动荡时代中的社会民生。他的作品中有38部被改编成电影。

这次展出的两部作品,一部是寓言性讽刺世人在财富面前可以尽失本性,甚至兄弟、邻里相残的《Fool's Alley》。而另一部,则是笔者将会去看的《The Choice》。

The Choice

这部戏的主线是一个船员被杀,而他作为小说家的双胞胎哥哥被怀疑是凶手。这部戏的主题是关于埃及社会中中下层劳工阶层同知识分子之间的不调和,还有知识分子脱离现实的生存状态。

In Passion and Love

《In Passion and Love》的中产阶级气息仿佛一下子把观众眼中的埃及从文明古国带到了工业化文明感觉浓郁的近代社会。一对大学恋人因为身世背景的悬殊而被迫分开。数年后,当他们重逢的时候,他们中间间隔了一个男人身边的未婚妻……

这部戏的男女主角Ahmed el-Sakka和Mona Zaki是埃及最出名的电影明星和银幕情侣,他们02年主演的作品《Mafia》是当年埃及最卖座的电影,有1千4百万埃及磅(246万美金)的票房纪录。

2 条评论:

匿名 说...

西亚题材的电影我最近只看了两出,而且已经是一年前的事情了:《Paradise Now》和《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不知道Gabin有没有留意过?

Gabinwong 说...

《Paradise Now》奥斯卡期间公开放映过,不过那时选择太多我反而没去看这部;《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原来在上年11月的德国电影节有放过,可惜那时我看完日本电影节、又要考试而错过。

《Crossing the Bridge: The Sound of Istanbul》的导演是土耳其裔的德国导演Faith Akin。我反而看过他04年拿下金熊奖的《Head-On》,看来走宝了。因为《Head-On》里面就有一段一分多钟的、在伊斯坦布尔蓝色清真寺前表演的土耳其民歌演出,看得出这个导演对自己的本族文化有种很深的依恋,拍一部关于本族民间音乐的纪录片应该是他的心愿之一。

之后的电影节,我一定会做足功课的了。^_^